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47

[ 沈琼 文选 ]   

浅谈如何让学生喜爱阅读

◇ 沈琼

  本文主要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笔者制定了三年的阅读教学指导的计划。本文主要是对七年级阅读指导教学探索所进行的一次总结:一、充分使用语文教材,让学生重视阅读。二、课堂教学重视朗读,以“读”带动“阅”。以课堂实录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朗读,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的教学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三、课堂5分钟美文欣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内阅读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开展美文欣赏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联系更加紧密。
  “人人都非常喜欢阅读,地铁、餐厅、公园……只要有那么一点时间,他们似乎都拿来阅读,所以,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阅读的人”,加拿大回来的老师介绍说。笔者去美国学习期间,曾经与美国的学生和家长交流,了解到学生基本每学期要阅读30多本书。由此联想到苏州市每年举办的阅读节,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也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越来越受重视。
  学生情况分析:我的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在老家就读,有的在民工子弟小学就读,小学语文基础普遍很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偏低。笔者在开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平时除了语文书很少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曾经阅读过名著的同学不超过五分之一,很多同学喜欢看漫画之类的书籍。
  思考:苏州近年中考,对课内外的阅读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于是,笔者制定了阅读教学的计划,每个阶段各有所侧重。七年级,培养阅读习惯,重视课内朗读;八年级,课内外关联阅读,侧重读写相结合;九年级,关注经典,学会细读品味。三年阅读教学计划,从培养兴趣开始,逐渐侧重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着手,延伸到课外阅读;从把握阅读重点,到品味阅读细节,一步步、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七年级是中学三年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一、充分使用语文教材,让学生重视阅读
  入学第一课,闻书香,看书目,读书序……这是阅读的第一步。通过一系列的赏书、识书活动,让学生认识语文书,“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和语文(语言文学)交朋友。比较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异同,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认识语文学习中阅读和赏析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需要仔细地阅读;学生的身心要想健康地成长,更加需要阅读。赵丽宏老师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告诉了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书是通向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途径,也是我们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确立各阶段的阅读目标,能像田晓菲那样在图书馆中徜徉,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能像于漪老师那样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从此走进文学的殿堂。阅读与我们息息相关,与生命共成长。
  二、课堂教学重视朗读,以“读”带动“阅”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要用朗读沉浸到文字中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涵。文章的第一段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如果粗心的人就很快地就读过去了,但是细心的人能读出很多内容,请你来读一读,看看能够读出什么内涵,什么情感?
  (学生自由地朗读。)
  生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让我感受到了春天就要来了,非常的高兴、喜悦!
  师:同学们,你感受到了喜悦吗?从刚才A同学的朗读中,哪几个词最有喜悦之情呢?
  生2:“来了”、“近了”这两个词最能够表现盼望春天到来,看到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
  师:是的,“来了”“近了”中的两个“了”字,它本身用在句中或句尾停顿的地方,表示出现某种新情况或发生某种变化,所以在读这两个词的时候,用升调比较好,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那份欣喜,那份激动,春天终于来到了!前面还有两个“盼望着”,你怎样读呢?
  生3:我认为作者是在强调,所以要重读,“盼望着,盼望着”,强调出盼望的心情。
  师:很好,能够读出盼望的心情。这里作者用了反复的手法,本身就有强调的作用。“盼望着,盼望着”,好像能看到那里面急切的盼望之情。这句话是文章的第一个词句,一上来就慷慨激扬,用相同的语气语调读,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激情。这是一种读法,或者你还有不同的读法?
  生4:我是这样读“盼望着,盼望着”,我认为感情需要有一个过程,慢慢地强烈起来。中国人都是很含蓄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这样慷慨激扬,一下子迸发出来。所以第二个“盼望着”比第一个“盼望着”读起来重一点,感情也更加浓厚一点。
  学生掌声。
  师:非常好,C同学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放进了赏析中。两个“盼望着”的反复的手法,本身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再将两个相同的“盼望着”读出变化,似乎感情在酝酿、积聚,越来越急切,盼望之情溢于言表了,那么等到“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份欣喜、高兴就更加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让我们再读一读第一段这句话,看看你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吗?
  (自由地读。学生都能沉浸其中,一遍两遍地在品味、品读。教室里面一片读书声,没有齐读,没有规定,但是学生都在认真地品读。)
  师:用这样朗读的方法,你能读读第二、三段吗?
  (学生自由地读)
  生5:我从三个“起来了”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变化。
  生6:我从“欣欣然张开了眼”仿佛看到了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第二段是从大处着笔,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变化写了出来。所以,这一段也承接着上面的喜悦之情,读起来也是那样的轻松、愉悦、欢快。刚才两位同学在读的时候,都使用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朗读的方法。写作时,用文字表达画面;朗读时,将文字转化成画面。所以,你可以将你生活中积累的内容去丰富文字所要表达的画面。
  生7:老师,我不明白小草为什么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呢?
  师:是啊,为什么呢?谁能帮忙解答一下呢?
  生8:“偷偷地”是表示我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变化呀,因为它是“嫩嫩的”、“绿绿的”。
  师:不知不觉中,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有过这样的感受吗?D同学,你的问题得到解答了吗?好,我们继续来读一读第三段。
  生9:“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中“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让我仿佛看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真是“春风吹又生”。
  师:说得很好。读到这里,老师有两个问题:句中的“瞧去”是否多余?文中哪里还能体现出小草那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生10:不能去掉。“瞧去”好像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跟随了作者的指点,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仿佛置身于“园子里”、“田野里”。
  生11:我也认为不能去掉。“瞧去”好像作者在跟我们说话,不是在写文章,感到特别的亲切。
  师:好的,那么请闭上眼睛,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园子里”,来到了“田野里”,放眼望去,你看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小草了吗?(学生点头)所以在朗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时不时地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文字背后的内容啊!当我们读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脑海中就会有相应的内容了。还有一个问题谁又发现了呢?
  生12:我发现了“钻”这个字很有味道,它能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仿佛它拼命、使劲地往上窜,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师:你们看,其实不难发现,只要多读一读文章就行了啊!我们看到第三段中描写人们的语句了吗?一起来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内容?
  (齐读“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生13:我读出了人们很欢快,很高兴。这让我想到了,春天我们在草坪上玩耍的情景。
  生14:我读出了人们很享受这份春光,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师:这因为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所以人们都出来活动,嬉戏玩耍了,不能辜负小草带来的活力,要充分享受这份美好的春光。一切都是充满了生命,充满了春天的活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来写人们的活动呢?你可以做一点尝试,进行比较一下。
  ……
  生15:我认为还是朱自清先生的句式好,用排比句式可以是可以,但是感觉太啰嗦了。
  生16:改成排比句,感觉不到那份活力、那份愉悦了。
  师:我们再来读读(老师一边读,一边在桌子上打着拍子)。一系列的动词,短促的词句,似乎其中有欢快的节奏、韵律感,能让我们继续感受着欢快的气氛,喜悦的心情,跃动的生命力。我想,这也许就是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深厚的功底。所以,文无定法,文随情动,文字是为情感服务的,情感是一片文章的灵魂。联系上文,谁来说说最后一句怎样读呢?
  生17:这里用的ABB叠词来表现风的轻柔,草的柔软。
  师:每一个句子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将它与语境联系起来读。前面是人们欢快的活动,累了,躺在草坪上,感受着温柔的春风,柔软的春草,春天就是这样的美!所以前面可以是欢快的节奏,最后那句放缓节奏,休息一下,静下来感受一下。所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读,才能读出真正的味道。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很好的方法,请你想一想你学会了怎样读文章?这就是今天回家的作业。
  《春》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内涵、思想,但是在内容和语言的表达层面上给予读者一种审美的感受,一种情感的美的享受。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朱自清对汉语因声求气的民族特点有深切的感悟”,“在朱自清的眼中,文学的‘意义’是文字所载行的一切,文学的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调里,朱自清曾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听王荣生教授评课》P98)所以欣赏朱自清的这类作品时必然离不开朗读。况且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本身就蕴涵丰富,语言精炼,富有音乐美和含蓄美,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读出它的音乐美,品味出它的含蓄美。“诵读是学习散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优美的散文,不能依赖教师的讲解,还是需要靠学生自己品赏、玩味、领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宜少讲,学生须多读。让学生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去揣摩领会,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讲解。”(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270)
  根据学生的鉴赏能力薄弱,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能也不善于表达阅读感受的特点,笔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朗读和串讲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自读,一遍一遍地读,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认识由表及里,令人惊喜,甚至还有很多精彩的生成。如果说学生们对于“来了,近了”中两个“了”的声调以及其中蕴含感情的推敲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对于两个“盼望着,盼望着”的朗读节奏,语气语调的分析则展现了学生独到的个人见解,“第二个‘盼望着’比第一个‘盼望着’读起来重一点,感情似乎也更加浓厚一点”,很精彩地把握住了文字背后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接下来的课堂中,笔者充分感到在朗读和串讲中,与学生之间进行了有效地交流,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敏锐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让我仿佛看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真是‘春风吹又生’”,“‘欣欣然张开了眼’仿佛看到了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在朗读的感悟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对文本语句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对“偷偷地”、“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些形容词、动词的关注,表明学生从内容转移到对言语形式的关注。笔者的两个提问“两个‘瞧去’是否多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否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品味,将自己的感情进入作品的感情,不仅领会了字里行间情感的差异,还进一步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画面美,更从句式、语言形式的变化中感悟到音乐美。通过朗读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笔者力求教给学生欣赏散文的方式、途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语感。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定的教学实效。
  七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每一堂课中都进行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或选取文中的重要章节,或选取诗歌、散文重点训练。总之,在朗读中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在理解中提高朗读的水平,以“读”来带动“阅”,将阅读进行到底。
  三、课堂5分钟美文欣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这是前人的智慧/这是未来的储备/这里有夕阳晚照/洞箫的长吹/这里有晨风拂柳/湖畔的明媚/此时/舒卷便是舒心/此刻/饮茶宛如寻醉/明镜从来不染尘/书本岂容落薄灰/何必皓首枉叹息/读书是远见/不读是悔。”(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的《读书》)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两个头脑的理智的交换,心灵的交流。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心智活动,“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储备,进行了创造性地思考而获得了新的产物。阅读是一种审美的实践过程。因此,阅读美文,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且需要交流和指导。
  学生阅读不能停留在语文课本,更要拓展到课外阅读。于是,笔者每天会拿出五分钟,进行美文欣赏活动。首先,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途径,找到自己阅读的好书好文章,然后摘抄其中的一段或整篇文章,并且提出推荐理由,还可以设计互动话题。然后,课堂上,推荐者朗读美文和说出推荐理由,再请几位听读的同学说说感想,反馈交流。最后,老师对推荐者的朗读、总结推荐理由、文章内容等进行指导,对听读同学如何听、如何评,也进行指导,或者抛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或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每周评选出周冠军,每学期每个学生能够有2-3次这样的展示机会。
  文章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话题是他们感兴趣的,交流是他们自己进行的。从他们精心挑选、细心誊写、推荐理由和互动内容中,从他们活动开始就主动关窗,每一个人都凝神聆听中,从他们自己热烈的掌声,激烈的争论,面红耳赤中,笔者发现,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每天都非常期待这个时刻,甚至可以说他们很享受这段阅读交流的时光。如果老师忘记了,学生会主动提醒;即使当天没有语文课,学生也会自己进行美文欣赏活动。从开始的5分钟到10分钟,15分钟,意犹未尽,从语文课堂延伸到课余时间。学生家长反馈说孩子喜欢看书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变得深入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聆听的品质提升了,学生对作文不是那么害怕了,班级的氛围更加融洽了……这些,都是阅读带来的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的指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不知道到哪里找好文章,老师就推荐《读书》、《读者》、《苏州杂志》等杂志期刊,告诉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找文章;当学生不知道怎样写推荐理由,老师就首先让学生写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人公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凸现、材料选择与详略安排;当学生能够关注文章大的方面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细节;当学生无心倾听时,老师告诉学生倾听品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抓住最关键的词句来理解文章……活动结束后,笔者每次都会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对学生阅读发生偏差的地方进行纠正,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加以提醒,加深理解适当启发,举例赏析进行示范,有进步及时表扬。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赏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录几段学生的推荐理由:
  初读文章,吸引我的仅是那神奇的传说。细细品味,原来是那样可口,一位善良的老人,一次偶然的帮助,使希斯走出阴霾重见阳光。爱与宽容,将会消除诅咒。在痛苦中成长,在爱与宽容中生活,荆棘鸟便会伴你左右。(《布拉格天空飞过荆棘鸟》推荐人:曾文静)
  这篇文章对于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有一本知识存折,理直气壮地论述其中道理,又引用名言,更举出大禹治水、我国经济发展奇迹、孙中山先生勇退盗匪、托尔斯泰笔伐强权等例子,增强了让读者信服的力量。末句知识附带的益处,比作“利息”,真是妙绝!(《知识存折》推荐人:王笑)
  细细品读,这篇文章别有一番韵味。如今,人类骂鼠已是家常便饭,于是小作者转换思路,让老鼠骂人,骂人类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贪婪淋漓,批评中有得意,讽刺中有庆幸,嬉笑中有怒骂,使我读后耳目一新。文末引用电视广告语,富有情趣。如果,你真的热爱地球,热爱生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吧!(《一只老鼠的宣言》推荐人:徐明杰)
  文章取材新颖,语言幽默风趣。“北大毕业等于0”这个题目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产生疑惑,有浓厚的兴趣继续阅读文章。文章中,也运用了许多写作手法,令文章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尤其是采用举例子的手法,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文章虽然很平常,但寓意深刻,字里行间,都充分地表达出了许多人生哲理,意犹未尽。(《北大毕业等于0》推荐人:方超)
  生动、真实、感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为“我”怕同学笑话,就不让母亲来看我;而母亲却“躲在角落里”看我。作者所选的这些材料是在我们生活中极为普通的,极为真实的。正因为这样,更容易打动人心,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悔恨和忏悔才能使母亲感到温暖。可见,真实不仅指所写之事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所抒发的情感也应该是真情实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推荐人:苏莹)
  这篇散文有着一种自然、清新的味道。作者力求体现桃花的美,以及用简单、朴实的文字来勾画她的内在神韵。“穿着一袭粉色的长裙,春风中微微地扬起笑脸,望着天上散步的云彩”,这里的桃花更加拟人化了,成为了一位美丽、脱俗的公主,暗含了深意。随后的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但字里行间却又承载更深厚的内容。“桃花的早开迎春与鲜艳丰盈是任何春花都难以比拟的。”作者的偏爱之情跃然纸上。桃花成为作者情感世界的某种折射和象征。“形具而神生”(《天论》),而对于花来说,她的凋落,才顿显其牺牲精神。作者抓住了这一点,并有所发挥,让人读出了更多内在的“神”。《桃花》的引人之处,正在于这种与众不同的开掘、发现。(《桃花》推荐人:姚明雪)
  经过一学期的课堂朗读训练,辅以美文欣赏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让学生喜爱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让阅读成为他们终身的习惯。
  (沈琼江苏省苏州市觅渡中学校215006)

浅谈如何让学生喜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