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医学类高职语文教育存在诸多审美缺陷,致使学生精神生活日益边缘化。我们可选取传统文化作为审美内容、通过培养语感进行审美欣赏,还原人性重建审美原则等方式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复归,从而形塑学生的生命品格。
近年来,医学类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文化素质下降、医德颓落的现象严重。作为医学院校的语文工作者,我们期盼通过美学朗照之下的语文教学,来解决教育中“灵魂缺失”的弊病,防止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失落。
一、医学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审美能力
医学类高职语文课开设在以初中毕业生为招收对象的五年制专业中。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中考落榜只得选择高职继续完成学业,因此生源素质普遍稍低,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阅读、习作能力低下,基本没有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二)教材以知识为本位,淡化审美建设
目前,几种版本的医学类高职语文教材,都属于建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线性结构,每一单元前都安排了一篇知识短文来统领本单元教学,课文是理解语文知识或能力的范例,训练是获得知识和培养相关能力的手段。选文中文质兼美、契合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并不多,过时或平庸之作充斥其间,即使偶有佳品美文也只不过异变为某些知识的载体,审美情感与生命体验被严重漠视。
(三)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遗失审美理想
作为审美中介的语文教师在多年体制化教育大环境的熏染下,教学模式僵化,“削足而适履”,硬套理科教学环节,再加上高职学生素质稍低,许多老师只是简单完成教学任务,不屑“对牛弹琴”。于是,把文学作品肢解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教学比比皆是,忽视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客观存在,剥夺了其审美的权力。更有甚者,把语文本身所承载的审美立人理想完全架空。工具化、单一化的解读使学生审美灵性钝化,省悟能力、怀疑精神失落,学会了虚伪讳饰、自欺欺人,对社会现实也缺乏审慎的思考和正确的价值趋同。
总之,医学类高职语文教育存在严重的审美缺陷,这不仅使得繁杂的知识抑制了学生鲜活旁逸的生命,更为致命的是,教育“灵魂转向”的功能被弱化,遗落了“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理想。
二、医学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
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塑人的终极目标,就必须复归到语文审美的本体上来,这是语文教育的规律。虽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但已无高考压力,学习重心又转向医学专业,这其实给了语文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为摆脱程式化教学,迎合学生潜在的审美心理预期,唤醒其对生命和美的追求,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审美内容:拜谒先哲,重视诗教
现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很多本土知识、古典文化以及先哲们的生活经验都被无情地弃如敝屣。语文审美教育首先应重拾经典,用经史子集、十家九流这些彪炳千古、常见常新的学说来涵养学生。例如,儒家伦理精神的修身以成君子、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抱朴守真、道统下物的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潜心钻研。另外,重视诗教应成为陶冶灵魂、重铸审美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不仅是知识的展示,更是人类优美情感的呈现。诗人们张目人间、漱涤万物,人情物理均体察入微,吸收和创造性地集成的这些精神养料可以滋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笔者教研室的老师已经建立以讲习蒙学、小学、语文学等经典之作为内容的研究班,以期秉承古典文学之精神,致力于思想训蒙。研习班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因其扩展精神视野、丰厚生命底蕴而广受好评,其中涉及的古代名医扁鹊、华佗、葛洪、李时珍等人的言行事迹,对医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审美方法:培养语感,得意忘言
现代教育是凭借科学理性的滥觞步步演进而来的,然而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却恰恰应该回避科学,注重主客相融的感悟与写意。中国语言文字圆融隐晦,带有很多情绪性、想象性因素。例如,司空图《诗品》中对“典雅”的描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不用条分缕析地说明,你就能感到什么是“典雅”了。因此,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审美要从语感出发。
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课堂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文字、感悟作品、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好课通常如静水长流,朴实无华。其次,语文教育必须发扬传统的涵咏法、诵读法,与此同时,强调对文气的整体感受、强调意会心悟,一切的理性助读设计都应立足于语感诱生、内心启悟。如诗歌教学,不局限于对词句的解释,才能达到审美目的。在鉴赏陶渊明《饮酒》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再呈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的评价,引发体悟摒除了主观色彩,物我交融的无我之境——“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才深得诗歌“韵外之致”。再次,用专题式的模式,让学生进入审美自然的状态。我们不妨按照话题将文本重新组元,如徐中玉先生编写的教材将文本分为“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爱情·婚姻”几个专题,遴选多篇美文,构成一个由多重生命脉络交织起来的整体的生命故事场域,学生自然地沉浸其中,像春笋迎接乍到的春雨,全方位地被触摸、被打动,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
(三)审美原则:拒绝虚泛,还原人性
语文教学的虚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用政治概念图解文学作品,这种庸俗社会学的解读方法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虚美被当作真在。如《麦琪的礼物》的分析,只着眼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实际上故事中夫妻俩竭尽所有为对方购买礼物的温暖深情才最为感人。第二,用人性的真善美代替一切,排斥假恶丑。教育者总企图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脱离了世间污浊的真空状态,施以最崇高优美的积极影响来培育全人,于是丑陋、虚伪、颓丧都被“请”出了课堂。殊不知,真正的美应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对现实生活高度提炼的真在。我们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真诚的审美趣味,因为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它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态势还原人性。
综上所述,医学类高职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学,为生命构筑适宜的精神世界,并借此修复和整合内心世界。完成语文审美教育的复归,使学生在诗意的语文空间中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应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刘荧.灵魂的在场——语文审美教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卢思东.浅谈医学类高职语文教材线性结构与小说真实阅读之间的矛盾[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
[6]岳金莲.医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探析[J].人才培育,2008,(09).
(安玮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医学院人文科学系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