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散文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是重中之重,因为不是单纯讲几篇文言散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带领职高生感悟古人通过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唤起他们美的享受。但文言散文教学在职高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一是职高生会因以前的一些失败和挫折,对文化课往往是敬而远之;二是文言散文年代久远,其语言文字、语法规范、蕴含内容、情感寄托等很难被职高生理解,所以许多职高生对文言散文非常厌烦。文言散文的教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备课费时费力,字字落实,课堂教学逐字逐句翻译,没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感悟文言美;大多数学生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如何让职高生亲近文言散文,喜欢文言散文呢?笔者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来改变这种力不从心的现状。比如在教学《劝学》时,就采用了文言散文对话式教学法,把单调枯燥的古汉语教学课还原成一堂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课,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
一、对话式教学法的内涵
什么是对话教学法呢?刘庆昌在《对话教学初论》中指出,“对话教学是指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具体地说,对话教学倡导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倡导课堂教学时空下的沟通与合作,倡导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的互动、交往、反思,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心灵碰撞的创造与生成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对话式教学法在职高文言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绝大多数职高生曾经是中考的“失败者”,这种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因而在职高文言散文教学中更要帮助他们走出阴霾。笔者尝试在一些文言散文教学中运用对话方式,让学生用反思和质疑的眼光和心态来与文言散文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但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如何让职高生将“劝学”传承下去呢?笔者运用对话式教学《劝学》,初步探索其运用的一般规律: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文言散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学生面对文言散文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把文言散文教材当作主体,促成学生与它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用学生对文言散文的整体领悟和感知代替教师对文言散文的条分缕析。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劝”字都有哪些理解?
同学们会七嘴八舌地讲“劝告”“劝说”“规劝”“用语言让别人听自己的意见”等等。教师总结:“劝”确实有这些解释,但是,我们的课题为“劝学”,因此这里的日常解释是解释不了的,所以,“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劝勉”“勉励”。
2.荀子的《劝学》是劝勉学习,是勉励学习的一篇文章。如今我们也是学习不离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又应该怎样学习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与文本对话,走入课本。
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资料分析文本。
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用资料来理解课文,掌握词语,对课文做大致的理解,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尊重两个主体,学生直接与文本交流,打破了文言散文被解释、被记忆、被复述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在轻松之中学习知识。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后,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就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们互相交流各自对课文字、词、句、段的理解。
教师:在同学们自行学习课文后,一定有不理解的,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提出来,我们请别的同学来帮他解答。
学生提问:
1.第一段里,有五个比喻句,我只看出了两处,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那么,还有哪三处比喻的用法?
2.“登高而招”和“顺风而呼”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还是学习的态度?
3.“蟹六跪而二螯”对不对?
学生解答:
1.还有三处比喻“木直中绳,煣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说明了学习可以改变和提高自己,一旦得到了提高,我们很难再回到从前的样子了。
2.这些谈的是学习的作用,是要说明“学”与“思”的关系。
3.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笑了。我们都知道螃蟹有八条腿和两个大钳子,而文中却说“蟹六跪而二螯”,是荀子犯的一个错,开了个玩笑。不过,这不要紧,这里我们要理解的是螃蟹用心不专一的后果。
这样的生生对话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
1.教师:通过同学们自己与课文交流、同学与同学交流,大家对课文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那么,大家谈谈《劝学》的行文结构。
学生: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来论述了“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
2.学生:老师,我们虽然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行文思路,但是,就文言句式而言,我们还有些糊涂,请老师举例说明本文的文言句式。
教师: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介词短语后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是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这里的两处“于蓝”分别来修饰动词“取”和“青”,因此,这个句式为介词短语后置,或者是状语后置。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中的形容词修饰名词时,要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这里的“利”“强”分别修饰的是“爪牙”和“筋骨”,因此,这个句子为定语后置。
3.学生:老师,我们该如何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等方面,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本文强调学习的作用,强调学无止境,提倡虚心求教、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勉励人们要以正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坚持不断地学习,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教师:学习很重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古人尚且如此,那么,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应不应该坚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呢?
学生:中国的一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话:人生读书就好比在为人生点蜡烛。因为,我们读的每一本书就好似一支点燃的蜡烛,但是,蜡烛也有燃尽的时候,因此,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保持灯火通明,就得不停地续上蜡烛,就要不停地读书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我们不能毛毛躁躁,急于求成。经受了小困难、小挫折,不要灰心,要坚持;不气馁,要相信自己,多借助外物的帮助就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没有错误要引以为戒。荀子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日久天长,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受欢迎的人。
5.教师:《劝学》中的一些有关学习的论述,今天看起来,过于简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学生:《劝学》一文的学习观与现代的学习观念相比,是有些落后的。我们不能因为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就鄙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的良好互动,我们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无论什么时候,教学只有通过师生的互动,才能更加高效。
(四)学生自我的对话
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文言散文教学如果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当然不限于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教师:结合我们所学的、所了解的关于学习的知识,同学们做一个自我的思想总结,用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自我的对话,就能让文言散文教学不停留在表面,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散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三、在文言散文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
课堂教学的三要索——学生、教师、文本,我们重点要讲的是“对话”二字。它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那么在开展文言散文对话教学应注意什么?
第一,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要求师生彼此敞开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激励、鼓舞、感化和召唤学生。
第二,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对话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以期产生生生、师生以及自身的思想碰撞。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第三,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就要体现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职高文言散文对话式教学法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生发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想职高生对文言散文更感兴趣,真正体会经典文言散文的精髓,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真正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教学文言散文,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文言散文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文言散文所蕴含的思想精髓。
(马光银浙江省嘉善县嘉善中专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