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筛选与整合是文本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不仅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会考查,更多的会在选读中体现。这是一类较容易拿分但又极容易失分的题目。
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概念(1)筛选信息,要求考生从阅读文段中选取符合题目要求意思的语句来回答问题。这个意思即所谓“信息”,往往表现为文段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是藏在语句里面的所谓深层含意,或是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简言之,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2)整合信息,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辨析、筛选,对委婉含蓄的信息进行分析、推论,然后根据考题需要,组织转换成符合要求的答案。
下面结合一些例子谈谈怎样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题干,这是我们进行有效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前提,否则就不能拿全分,乃至于得0分。审清题干要看清答题的要求,出题者要求我们回答什么。譬如严阵的《远山》有这样的题目: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审题后,我们要明白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4个时间段,第二是远山的特点。再如05年江苏卷《杜甫草堂》中的一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这道题要我们答“草堂诉说的内容”。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审清题目的要求之后,我们再去寻找答题区域,答题区域有时在题干里会给你明确,有时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譬如《杜甫草堂》中的那道题目,题干中已明确告诉我们此题的答案就在第四节。再如《远山》中题干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在哪一节,但我们把文章读下来,很容易确定答题范围在2-4节,把精力放在这一部分就可以了。当然也有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可能是全文。范围弄清楚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答题要点全不全的问题。
第三步:抓住暗示信息,力争要点全面
信息筛选题的要点往往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我们将“点”答全,这样才能拿到高分。这时我们能抓住选段里的暗示信息就可拿全分。那么哪些属于暗示信息呢?从平时的积累来看,主要有:(1)关联词。譬如《杜甫草堂》中第四节“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我们抓住“舍此”“但仅仅如此”就不难推断此题答案要点至少三点。(2)标点符号。这里的标点符号主要是指分号,当然也有可能是逗号或句号,不论是哪种,只要彼此间是并列关系,如果我们确定有要点在其中一句中,那么与之并列的其他几句必然也是答题要点,这点很容易理解不再赘述。(3)分值。有经验的学生往往会从赋分中得到暗示从而确定要点的个数,例如这道题目4分,那么答案的要点一般是2个,如是6分,要点则一般是3个。当然也有例外,4分的题目,要点也可能是3个乃至4个,一点一分,两点2分,答全3点得4分。总而言之,如果文中有明显的要点,不妨多答,记住一点:多答不扣分,但少答却要扣分的。
第四步:根据要求整答案,列序号求规范
有的同学做到前面三步,便以为大功告成,这是错误的。第一,答案只是包含其中,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答案,第二,答题要点表述要简洁,而我们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复杂冗长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将题干反复揣摩,弄清这道题目分几个步骤,答出的答案大致是怎样的,是名词性的还是动词性的抑或是形容词性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是以上面的《远山》为例,“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分析这道题目应分为4点,每点里包括两步:时间和特点,时间应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特点则为形容词或动宾结构的短语。据此我们再到答题范围里筛选、整合,组织答案:①晴朗日子的清晨,远山静悄无声。②晴朗日子黄昏,远山朦胧神秘。③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远山默默地静守。④初冬的早晨,远山美妙绝伦,淡薄清远。再如《杜甫草堂》中的那道题目:“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要回答的是草堂诉说的内容,充当诉说的宾语,一般应为名词性。据此可将“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这句整合成①唐代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②诗人自己的苦寒人生。将“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提取整合成第三点,即“文章憎命达人生意蕴”或“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的规律”。
这里还要提醒学生一定要标上序号,这样让阅卷者一目了然,自己心中也有数。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并总结出的关于信息筛选与整合题型的解题技巧。
例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答案】
1.父母亲族的爱;
2.家乡的山水草木;
3.悲欢离合的家;
4.邻里乡情。
(高秀凤江苏省安宜高级中学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