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08

[ 张亮 文选 ]   

为学生创设“活泼”而“丰富”的语文课堂

◇ 张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这个性质上看,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加注重丰富性和生动性。在原先的语文课堂上,单调的、统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使语文课堂的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站在零起点上的,课文再新,学生也能把握其中95%以上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把学生的实际能力估计得太低,一味地分析讲解,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何使语文课“活泼”而“丰富”呢?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1.搭建自由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应当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气氛: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得到正确的对待。因为任何探索都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而人格的平等,心灵的沟通,教师自我心迹的表露,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2.营造轻松氛围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用背手,而是围着桌子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笔者有时也采用这种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不仅便于交流和讨论,还能互助学习。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到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让学生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生活中蕴含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我们或利用身边的景物,或捕捉具体的生活现象,或借助鲜活的现实案例,或采用语言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语文、“学”语文,真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如教学《卜算子·咏梅》时,可以领着学生亲近自然或折几枝梅花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梅花,并与其它植物进行对比,进而凸显梅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的生活故事,讨论交流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进而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教学《燕子》时,可准备些竞相开放的鲜花、婀娜多姿的柳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里,怎能不产生浓浓的诗意呢?此外,还可以在教室的角落里开辟生物角、读书角、玩具角等,让一些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让美丽的鲜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每一本图书成为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资源。
  二、铺设创新路径
  1.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笔者常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培养运用语言能力。有一次上课,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教室,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时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于是,笔者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教室里逗留了五六分钟后,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了,笔者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会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发表自由演说。笔者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有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了笔者的手里。
  2.巧扶妙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它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倘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让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成了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创新的目的,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能力的飞跃,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在教学新课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让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掘。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遇到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
  三、拓展语文空间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1.在生活中学语文
  现行教材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地利用教材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其主要有两个表现:(1)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对对话集中的片断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对话,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复述演译成情绪盎然的生活等等。如学了《黄山奇松》、《九寨沟》等写景类文章后,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设计导游方案,准备导游词,完成一次风景区的导游任务。有时可根据课文的生活背景,创造性地进行某一细节的补白,如教学了《狼和小羊》后,可以请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补出狼扑向小羊的情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2)创设文外生活情境。所谓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创设的情境并非文章中所描写的内容,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场景,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凭借。
  2.从课文联想生活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活动最好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校外远足,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把握时代脉搏跳动;公益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心;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体察社会气息,如: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写信,开展“冬季考察活动”,做一天“实习小营业员”,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用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的细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
  总之,语文课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自身的感染力使学生动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生活是语文的本源,语文因生活而辉煌,生活因语文而精彩。让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相衔接,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张亮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庆安镇龙集中学221214)

为学生创设“活泼”而“丰富”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