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38

[ 秦芳芳 文选 ]   

浅谈口语交际课教学

◇ 秦芳芳

  本文以一节口语交际课《假如我是导游》为例来进行研习,并结合王荣生教授所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来谈一谈如何上好一节口语交际课,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王荣生教授倡导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内涵,并且对口语交际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在实际的课堂上,40分钟左右常常有十多个环节,看似面面俱到,其结果却是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假如我是导游》一课,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做导游”来展开,着重训练学生根据对象临场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循着教师抛出的任务逐渐地提升自己的表达。可以看出,在讲解和运用多种资源,以及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时,老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所教的内容也是“语文”的内容,在紧扣教材的同时也贴近生活。正如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所言,“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
  《假如我是导游》教学过程
  先将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招聘导游活动。
  (登场)每组代表分别展示特长。
  (提问)导游词的讲解需要注意什么?老师逐条讲解导游词的注意事项,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再全班齐读。
  (解说)请小组代表为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母校。
  (实战)请小组代表根据老师展示的一组乡村图片写一篇导游词,为白领介绍QQ农场。(限时两分钟)
  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为外国人介绍翠湖公园的导游词。
  既然《假如我是导游》是一节口语交际课,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口语交际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它。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将‘听说训练’转移到‘口语交际教学’,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鲜明导向。”在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次口语交际课,我们所看到的口语交际课,通常呈现的是:师生互动很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王荣生教授对几个口语交际课例的评析,让笔者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了解了在实施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弊端和存在的问题。
  一、口语交际的话题不可过于宏大,要贴近学生的思想水平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进行“交际”。通过评析“我的理想”这一口语交际课例,王荣生教授告诉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不可过于宏大,因为过于宏大的话题,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学生的回答就会有作假之嫌,这种临时应对的“话”,也很难达到训练的水平。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而,笔者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假如我是导游”这样的话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容易遇到,段兴禄老师创设的“为小朋友介绍昆明市第十中学”、“为白领介绍QQ农场”这两个话题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把握,当然就表现很好。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同时也不脱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敢说。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要提倡学生们把要表达的话语“转化为更为贴近学生思想水平的具体话题,以求学生真实地、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哪怕有欠‘崇高’,并不‘伟大’!”这就是王荣生教授提倡的——口语交际要真实、诚恳。
  二、口语交际的活动不是照搬日常生活,要有一定的提高
  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上,老师没有给同学们发放准备的书面材料,而是给学生一个场景、一个对象,并布置一个学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完成的任务。“活用教材”,自觉地开发课程资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段老师的第一次训练是“为小朋友介绍你的母校”,请同学们为学弟、学妹介绍自己的母校,真实而亲切。老师提示了要注意“小朋友”这个说话的对象后,同学们就用小孩子说话的口吻简单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母校。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交际中去,促进了学生的多向互动,使语言信息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化,让思想交流更活跃,思维碰撞更激烈。
  在第一个环节中采用的是“就地取材”,在第二个环节中老师就模拟了真实的场景,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乡村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白领为对象写一篇导游词。这一次的训练显然提高了难度,因为城市的孩子对乡村有一定的距离,又有时间的限制,但是老师将情境设置在“QQ农场”这个在学生中间十分流行的话题上,从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虽然学生只是对照着图片将自己创作的导游词朗读出来,可是看着他们那种自在和随性的表现再配上多媒体播放的阵阵鸟叫声,真有身临其境之感。《语文课程标准》曾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作为口语交际的教学不应拘泥于教学,应把口语交际的教学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采用“招聘导游”来贯穿整节口语交际课,虽然招聘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个很陌生的情境,但它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个虚拟的招聘情境中,学生还是表现出了那种竞争的紧张氛围。这说明这节口语交际课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对学生的交际水平还是有一定的提高。
  三、口语交际的过程不是测验、表演,而是真实的“教”和“学”
  在“假如我是导游”这个口语交际的课题下,一些老师的课堂更像是“导游词写作评比课”或者是“优秀导游辞朗诵课”。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书面材料整理成景点介绍,选出几篇写得好的,让几位朗读好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再配上风光秀丽的图片和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节口语交际课就上完了。虽然都是用口语表达,但这样的一节口语交际课更在乎“读”的怎么样、“写”的怎么样,几乎都和口语交际无关。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这堂课实际上是在学生原有水平上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而不是那么具备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行竞赛、测试等不同方式,看上去是形式活泼、气氛热烈,实则是一种演练,学生收效甚微。一场表演或测验下来,会的就是会的,不会的依然不会;做得好的是以前就能做得好的,做不好的依然做不好,事实就是这样。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根本不可能做好或提高某一种才能,他们只能感悟、体会,然后才会有些许收获。在《假如我是导游》一课中,学生的活动很多,但是作秀的成分很少,学生都是在老师提供的情境下进行临场的口语交际练习。既然是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教”与“学”的问题,两者关系紧密。段兴禄老师的“教”,并非信马由缰,而是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口语交际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在这一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
  综上所述,经过这一系列的研习之后,受益良多。一方面,深刻地体会到王荣生教授倡导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正逐渐地改变着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把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从小就爱上口语交际课,培养乐于与人交流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倪文静.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洪宗礼.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秦芳芳云南师范大学650031)
  

浅谈口语交际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