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其中,“信”是翻译的前提,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达到“信”这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有“文本意识”,忠实于文本中的语法、语境和文化传统。
一、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
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是准确翻译的前提。文言文翻译如果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流畅,而忽视文本文字的古汉语语法,往往会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2007年江苏卷”文言文翻译题第二题:“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翻译为:“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参见江苏教育考试院编撰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16页)。
在《辞源》中,“悉”有如下解释:①全,都。②知道,熟悉。③姓。追本溯源,“悉”是一个会意字,从心,从采(采是“辨别”的意思),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因而它的本义为形容词“详尽”。《说文》说:“悉,详尽也。”《尔雅》说:“悉,尽也。”因而它的词性可以转化成副词:全都,全部。进而可以用作动词,如:①详尽地知道,了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丞相亮其悉朕意。”②详尽地叙述。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书不能悉意。”③尽其所有。如《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有:“以公之与民已悉矣。”从上面“悉”的词义的演变可以看出,“悉”作为形容词,并不能作“全部”讲。而在本句中,显然是将“悉”解释成动词“尽其所有,全部派出,尽遣”更恰当。
“2011年江苏卷”文言文翻译题第一句:“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译文为:“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见《说明》第21页)其中,将“区”翻译成“处”,不当。在《辞源》中,“区”有如下解释:①分别。②地域,有一定界限的地方。③小屋。④古量名。《左传·昭三年》中有:“齐旧器量,豆,区,釜,钟。”注谓四升为豆,四豆为区。⑤隐匿。可见,将“区”解释成“处”是没有依据的,而解释成“小屋”,恰能反映原文的意思。这些民间自己建造的小庙,有山神庙、土地庙、蛇王庙等等。这些庙大都很小,有的连一个人都钻不进去。文中提到的当地几百个“淫祠”,实际上就是几百个小庙。将“区”解释成“小屋”,恰恰体现了“淫祠”多为小庙的特点。
二、忠实于文本中的语境
语义受语法限制,也受语境制约,文言文翻译要基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敲词义。
首先,结合全句语境进行翻译。如“2007年江苏卷”“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从语句通顺的角度看,将“悉”翻译成“全部派出”,三小句的主语同为谢晦,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更通顺流畅。其次,联系句子的上下文进行翻译。本句的上文说:“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高)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可见,谢晦是中了高进之的计策而放松了江陵的防备,派出了所有的精锐部队去攻打京城,将“悉”翻译成“全部派出”,更能表现谢晦的受骗上当。
同样,2011年江苏卷中的“毁淫祠数百区”,将“毁”翻译成“拆毁”,也欠妥。在本句中,“毁”侧重表现的不是“拆毁”、“焚毁”等毁庙的方式,而是政府禁绝这种淫祠的态度,所以翻译成“毁撤”或“毁废”更好。
三、忠实于文本中的文化传统
除了语法和语境,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传统也是影响译文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尊重文中的文化传统,才能使译文经得住检验。
2011年江苏卷“毁淫祠数百区”中的“淫祠”翻译为:“滥建的祠庙”(见《说明》第21页),值得商榷。诚然,在各种词典中,“淫”的本意的确为“多余的,过度,无节制,滥”,但仅将“淫祠”翻译成“滥建的祠庙”,并不能完全体现原文的意思。“淫祠”是民间的、不被官府认可的祠庙。本句中的“淫”,主要不是强调祠庙之多,而是强调其不合正统,不合礼制。
2010年江苏卷文言文《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题第二句:“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见《说明》第19页)
本句将“敛”字翻译成“穿衣入棺”,有误。
首先,根据中国传统葬礼,“敛”分“小殓”和“大殓”。为死者穿衣叫“小殓”,入棺叫“大殓”。在“小殓”和“大殓”之间,还有“报丧”、“奔丧”、“停灵”、“守灵”等礼仪,因此,“为死者穿衣”和“将死者入棺”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译文中说“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显然是将“小敛”和“大殓”混为一谈。
其次,本句的上文有“卒之夕”,说明“敛以嫁时之衣”是在梅圣俞妻子去世之日的傍晚或晚上。在这个时候,应该是为死者“小敛”,给她穿上寿衣,而不可能这么早地为死者“大殓”,将她入棺。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文言文翻译中强化文本意识,宁拙毋巧,字字落实,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翻译态度和练就扎实的文言功底大有裨益。
(徐晓勇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