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10

  

主问题的教学设计的文本分类的案例研究

◇ 杨仟林 石杰

  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中读者体验的是文本,依托的是文本,离开了文本,对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鉴于此,在主问题的教学设计上,可以从不同文本的核心特征入手设计“主问题”。现行的文本样式分类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这四类文本,突显这些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大体有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的感情基调、戏剧的矛盾冲突和小说的人物描写。抓住这些不同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核心、关键的问题。以下举例说明:
  一、凝练含蓄之于诗歌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容易感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却容易表面化。正好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柳树,为什么写成“金柳”,而没有写成“绿柳”,为什么又写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涉及到了诗歌意象及其修饰语的选取以及对作者思想倾向的探讨。笔者因势利导,将这个问题设置成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让全班同学交流讨论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康桥”在诗中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校,康桥的美,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的美,这里的美和思想曾深刻影响过年轻的诗人,风光优美的康桥更是作者的精神依恋之故乡。
  二、感情基调之于散文
  如人教版必修(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学,可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入手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种心境的呢?从而让学生体味到作者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中有着淡淡的喜悦,还夹杂着淡淡的哀愁。
  三、矛盾冲突之于戏剧
  如人教版必修(四)节选戏剧《雷雨》的教学。就矛盾冲突而言,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了两个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笔者在对这一文本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经过激烈的课堂辩论,大家认识到:们不能孤立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周朴园对当初的鲁侍萍是有过一份真爱的。但是周朴园怀念的并不是站在他面前的鲁妈,而是当年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礼、贤慧体贴的梅小姐,是已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当三十年后老得不成样子的鲁侍萍站到周朴园的面前,周朴园又表现出虚伪、冷酷、自私、假善真恶的本质。
  四、人物描写之于小说
  在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林冲的思想个性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预习我们认识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他特别能忍。请问林冲的忍表现在哪些地方?林冲为什么一忍再忍?林冲最后为何又不忍了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踊跃发言,最后认识到:林冲原本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而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了封建社会中的被压迫者走上反抗的道路的必然性。
  以上就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针对性地设计关键问题来引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进行了案例分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发现,适宜“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大部分文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它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等,都有本质性的分别。在“定篇”中,应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在“例文”中,应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中,应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在“用件”中,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而是利用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引导学生从事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
  因此,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案例如果按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四分类标准,应该都按“定篇”进行教材处理,而不是按“样本”或“用件”或“例文”进行教材处理。换言之,真正设计、实施“问题教学”的只能是对“定篇”的教材处理,也就是说对“例文”、“样本”和“用件”的教材处理是不适合“主问题”的教学设计的。
  (杨仟林,石杰甘肃省张掖二中734000)
  

主问题的教学设计的文本分类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