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472

  

语文教学的虚拟情境及其教学价值的探讨

◇ 金亚 朱水根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数字化的时代,虚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虚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将有一个新的跨越,语文课中虚拟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虚拟情境是相对于真实情境而言的,它融合了知识与思维、游戏与审美等多种教育元素,明确和重视虚拟情境的教学价值,有利于改善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诸如“教育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样的理念,已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语文学习必须植根于现实,面向生活,开拓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因此,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取向已成为一种共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生活化取向下的虚拟情境及其教学价值。因为,一味地强调和追求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可能会有违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不能回到几十年前去学习、体验,因此就导致了语文课中虚拟教学的必然存在。虚拟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教学中的虚拟情境所实现的将不只是对文本情境的再现,更是一种对情境的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虚拟开拓了人的思维空间”,“开拓了人的选择空间”。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在强调生活化的真实情境的同时,不仅不能排斥虚拟情境,还必须予以重视并使它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
  网络以它强大的渗透力和融化力,消解着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距离。现实生活正被虚拟化,或者说,虚拟文化已经深深地介入到了现实中。由此,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人已不满足真实世界的生存方式,需要一种虚幻的满足,即不满足‘一种世界’及‘单一’的生存方式。”网络构建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给人类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它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得多样化。网络以它独具的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于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梦幻的、在现实性之外的虚拟。”这种虚拟否定了以往一切从现实性出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虚拟文化作为现实文化的延伸,不再依赖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给了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于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也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对它的独特理解。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将突破传统教学受制于时间、空间的局限,从而而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情境教学讲求的真实性,首先是参与主体的真实性,即这种真实性要求学生切实地置身于其中。其次是所创设的周边环境的真实性,从而得到的是学生体验的真实性。特级教师蔡伟这样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有位语文教师利用晚自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校园秋天的美。”此时,学生切实地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与真实的景物进行着一场真实的对话:“操场上一棵大梧桐树的叶子一片片飘落,这是叶落归根,因为它爱生长的这片土地;办公楼前那一排排灯光不正是教师额上涔涔的汗珠吗!道旁的松塔,那是坚韧、刚强的哨兵;校园的林阴道上,抬头看月亮,仿佛感受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热爱家乡的情怀。”这种让学生与大自然面对面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一种真切的体验,这便是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这种教学体现了教育的真实性,使教学达到了植根于生活、面向生活的要求。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凡事都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任何事都作一番切实的体验,于是便需要创设虚拟情境。
  (一)虚拟情境的真实性
  虚拟并不是虚假,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虚拟”一词的含义,目前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虚拟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虚拟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及其他相关设备而组成一个系统;还有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笔者更认同第一种观点,即虚拟是一种数字化的构成方式。虚拟讲求的是现有表象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真实,虚拟的东西是真实地存在着的,至少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着,当它被人们意识到或者被认同时,就表现为一种真实。举个简单的例子:红绿灯。当“红灯停,绿灯行”这种虚拟的形式被人们认同时,虚拟便成了一种真实的规范。虚拟的真实性还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数字化的出现在为虚拟提供平台的同时,更大大拉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像利用电影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使一部虚拟电影《大话西游》突破传统电影《西游记》的虚拟程度一样,虚拟化了的《大话西游》让观众看到的是男女主人公更加真实与感人的爱情演绎。这种演绎,“改变了表述形态,却提高了表现性与观赏性。”教学中的虚拟同样如此,开放动态的虚拟情境,能够使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对文本编码的破译,而是对文本的实现,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虚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空间,这便是虚拟价值的体现。虚拟并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它却具有潜在的真实性。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的超越现实,它同样具有植根于现实的特性。
  (二)真实情境的虚拟化
  文学作品总是由作家蘸着情感的笔墨写成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但比起画画、唱歌、跳舞,解读文字作品却让孩子们觉得乏味得多。为什么?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画画、唱歌、跳舞等艺术的美更容易被孩子们直观地捕捉到。孩子们喜欢美,美能带给他们快乐!但文学作品呢?不能否认它本身蕴含着美,但对于作品美的解读却需要一种形式的支撑。因为“文学作品并没有提供可以直接作用于读者感官的外部刺激,没有提供足以使读者产生审美情感的物理凭据。”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拟化,让文字“舞动”起来,展现它特有的美。但这种虚拟必须是建立在原有作品基础之上的一种虚拟。有文章指出阅读教学的虚拟可以分为三种:再现现实性的虚拟,即课文的再造虚拟;模拟可能性的虚拟,即作品的过程虚拟;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作品的错位虚拟。无论何种虚拟,其首要的基础都是在原有作品之上的一种虚拟,这种虚拟是对原有作品的变式处理。例如有一部绘本,名为“猜猜我有多爱你”,这部绘本的语言叙述所采用的正是一种虚拟的表述形态,而虚拟化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语言所特有的“陌生化”与“反规范”的气质,给文学作品的理解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给作为解读者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性。当教师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读了它之后都会这样表达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我爱你像海那么深!”等。
  二、虚拟情境的教育价值
  虚拟情境是一个特殊的现实情境,在教学中虚拟情境体现为将作品中原有的各元素,包括文字、图画等结合音乐等其他大自然或生活的元素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组合与再创造,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在虚拟情境中,时间和空间可以以压缩化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摆脱现实生活对于身体的羁绊,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因此,往往能达到一种游戏般的学习情境,使思想自由开放,想象可以自由驰骋,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和教育价值。
  (一)虚拟情境的游戏价值与审美价值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提倡愉快教学,实行寓教于乐,正是源于儿童的这种天性。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虚拟情境正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充满智慧,同时又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的游戏空间。这种游戏空间所带给孩子们的极大的自主性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探索动机,并获得了自我探索的无限乐趣。爱因斯坦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种探索同时也是“感情和思想的净化”。于是,“人们才有他们所能有的那些最微妙的、最高尚的乐趣。”同时,与真实情境相比,虚拟情境更多地利用了艺术的手段包括音乐、图画等的直观呈现,可以说是艺术化的现实情境。这种富有美感的虚拟情境更符合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使他们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从而激起它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意志品质。
  与之相关的是虚拟情境的审美价值。“艺术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感。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更加强烈,更加敏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那么简单,它同样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呈现需要一种艺术的教学作为桥梁。利用虚拟情境,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艺术美,引导学生体味语文学科的潜在美,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美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虚拟情境拥有悠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点染的色彩和流动的旋律。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色彩、画面、音响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带领他们在虚拟情境所提供的幻象中宣情、达意、畅神,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观照体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感受。语文教学过程需要的是更多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孩子们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紧紧珍藏并反复体味,让他们有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更深情的体验,从而寻找并获得课堂与生活更加平和与柔软的支点。谁都不能否认现实生活的美,但一味追求“真实”的情境教学却会让孩子们看到生活的瑕疵,这种瑕疵常常误导孩子们,以为生活原本就是如此,让他们缺少了对生活的一种期待。通过虚拟情境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告诉孩子们天空是蔚蓝色的,而且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只不过是蓝天上飘过来的游移不定的浮云,启迪他们用心灵的阳光驱散浮云,从而看到那天空清澈蔚蓝的本色。”
  (二)虚拟情境的知识价值与思维价值
  教科书浓缩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但同时,过度的简约化和体系化,也使教材变得平淡、乏味,缺少生命的灵性,甚至变得远离时代、远离社会。因此,有时需要将教材进行虚拟处理,让知识还原于它原本的时代,并赋予它生命的灵性。这种将教材虚拟化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原有的知识,同时也会改变孩子们原有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获得一种更具生活意义的知识。传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即“是什么”,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一种求知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追求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死板的教科书式的知识。在虚拟情境中,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排列与组合,因此,学生将学习到的是如何获得这种知识和如何运用这种知识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同时也是一个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语文的“情境教学”如果没有知识的沉潜,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虚拟情境的知识内涵是潜在的,在虚拟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不仅仅是对动态的画面、色彩、音响的感知,同时也是引导他们对于知识的重新认识、想象与再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这种感性知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内塑型模式,强调的是直接的“灌输”,即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和教育方式的直接性,明确而直接地将教育目的的相关信息传播给受教育者,明确地通过文字或语言告诉受教育者应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这种教育模式背景下的学生自然是缺乏思考、缺乏想象,没有独到见解的人。虚拟情境意在让学生摆脱这种枷锁,它所创设的虚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是学生自由活动、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虚拟情境中既有形象直观的画面,又有抽象概括的影像,这种影像可以是一段旋律,也可以是一个意象。形象直观的画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接受,给学生真切的内心视像,产生一种真切的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一种思维的成果。而抽象概括的画面更是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本身就需要一种“再创造”,可以有效地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维,达到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物与神游”的境界。正如教学中凭借媒体插入的一阵风声、一片海浪声、一段旋律,没有任何的画面呈现,没有任何的文字表述,但却更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综上所说,虚拟世界的生存方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语文课中虚拟情境所具有的潜在价值正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日益丰富与完善。语文课中创设虚拟情境并不断挖掘其潜在价值将会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甚至会使语文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应当指出,虚拟情境的创设有它的艺术性,教师们切记不能为虚拟而虚拟,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与虚拟的交融。期待教育家及广大教师们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完善虚拟情境,让传统的语文教育也随着现代化步入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4]裘伟廷.虚拟学习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J].新华文摘,2000,(05).
  [6]郦全民.虚拟技术正在改变哲学[J].哲学动态,2001,(12).
  [7]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主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2003,(01).
  [8]朱水根.虚拟世界需要现实关怀——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J].嘉兴教育,2000,(01).
  [9]黄伟杰.阅读教学:在当代文化语境中[J].语文学习,2000,(06).
  [10]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张建平.在虚拟中激发创造——阅读教学虚拟论[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1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张效民,禹明.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社,2004.
  [1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蔡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虚拟体验的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05).
  (金亚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314200;朱水根浙江省嘉兴学院314200)
  

语文教学的虚拟情境及其教学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