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33

[ 纵薇薇 文选 ]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纵薇薇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能够温暖人的心灵?我想,不是明媚的阳光,也不是华丽的衣衫,而是沉甸甸的人间真情。今天,就让我们借助《项脊轩志》这篇课文,走进归有光和他的亲人们,去寻找一些温暖,一些感动。
  二、情感梳理,整体把握
  1.课文中哪句话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因何而“喜”?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①修葺之乐:“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②读书之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③赏景之乐:“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齐读第一段)
  3.围绕“悲”作者写了哪些事?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诸父分家,忆先妣、忆大母,悼亡妻。(集体回答)
  4.从哪些地方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作者的“悲”?
  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说明大家庭内部的不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呈现了一幅杂乱的生活图景,暗示家道败落。
  忆先妣、忆大母——忆母亲“泣”,忆祖母则“长号”,对祖母的感情更深,且忧虑更重,担心不能实现她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悼亡妻——作者通过对“室坏不修”以及院中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痛苦。
  (齐读最后一节)
  三、细节品读,小处探究
  讨论: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传递感情。请找一找,回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的句子并予以分析。归有光笔下人物哪一个动作、哪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五分钟时间思考)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以指轻叩,怕惊吓到孩子,慈爱之心可见)
  ②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充满了关爱与轻微的责备)
  ③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手轻轻关门,怕影响孙子读书;祖母的话中充满了重振家门指日可待的喜悦)
  ④“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充满了对孙子的鼓励与期望)
  ⑤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归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定是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妹妹们描述阁子以及阁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们才会好奇地问起)
  小结:是啊,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教诲、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让我们也跟着归有光一起喜悦,一起悲伤。
  四、拓展延伸,巩固所学
  1.集体朗读苏轼悼亡妻词《江城子》。(课前发放材料)
  2.思考:作者在回忆亡妻时写了哪些细节?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一句,让苏轼的记忆就定格在妻子最美的一瞬间,她临窗而坐,对镜梳妆,一旁的苏轼静静地凝视着。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千言万语哽在心头,化作几行清泪。
  小结:苏轼跟归有光一样,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生活细节中了,事虽小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细小的感动吧。
  五、课后作业
  借鉴《项脊轩志》细节传情的手法,写一写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修葺之乐诸父分家
  喜 读书之乐悲忆先妣
   赏景之乐忆大母细节传情
   悼亡妻
  (纵薇薇安徽淮南二中232001)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