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语,作为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就自然地贯穿着情感教育,而其中的诗歌欣赏,更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教育的素材。诗歌欣赏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
正所谓“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诉说其伟大、高尚的抱负与志向,表达其激越、丰富的思想与感情。感情是诗的生命,在一首诗里,感情的力量就是诗的力量,诗歌借助感情去感染人,给人以美感。所以,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要的是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那么,我们在具体的诗歌欣赏中又该如何体现情感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把握住诗歌的意象,从而领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作为表达作者主观情意的外在物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的载体,要领略诗歌情感,就必须先把握诗歌的意象。
例如,《我愿意是急流》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歌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诗中有一系列对称的意象:“急流”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青藤”,“草屋”和“火焰”,“云朵”和“夕阳”,它们形象地描绘了相爱的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的力量。
又如舒婷的《致橡树》,更是运用了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意象,有“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等,都表达了一个成熟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以及对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我们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意象、想象的画面,真正感受诗歌的情感。
正所谓“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欣赏意境优美的诗歌,就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诗人塑造了九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并以一句点睛之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结尾,苍凉、萧条之景与愁苦、彷徨之情,交汇相融,读者如何才能真正体会到天涯游子的愁思呢?那就要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意象组成一幅秋思图,领悟其中的意境: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在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黄昏的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呀!这时,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很想回家,却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人家的门,要求投宿行不行呢?看来是不行的,因为那不是客店呀!于是乎,他继续骑着马,顶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漂泊,漂泊……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天涯游子的孤苦之情,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小知识分子“儒人不如人”的境遇产生深切的同情。
又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中,“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读者在欣赏这首小令时,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勾勒这样一幅画面:明代正德年间,宦官专权,大大小小的太监们经常借着各种事由,吹着喇叭、唢呐,坐着官船到各地去搜刮。当兵的听到喇叭唢呐声,就预感到又有戍边的军事行动了,又要克扣士兵的军饷了,又要昼夜不眠地为太监们站岗放哨了;百姓听到喇叭唢呐声,就预感到又要征收赋税了,又要摊派劳役了,又要抽壮丁了,又要丧失土地而离乡背井了,一个个都被这不祥之声吹得魂飞魄散,难辨真假了。最终也只落得个家家受害、水尽鹅飞的衰败局面。通过对这一场景的联想和想象,读者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正德年间擅权的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及其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体会到诗人对这种黑暗现实的痛恶之情了。
诗歌欣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我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抓住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诗歌的意境中领略情感,从而达到理想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效果。
(廖丽婷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农业学校5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