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却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不仅应当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而且还应掌握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相关。
初中语文必须注意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精心设问、发问;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兴趣的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难一下子回答出来的问题,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激发思维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如《小桔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此处教师可以发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此处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出“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这个发散思维的提问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
(郑海叶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学区第一中学05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