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升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本文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定位、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建材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汉语国际教育
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汉语已成为国际经济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在全球化发展中,汉语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使世界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所言:“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1]在全球“汉语热”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定位,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发展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缺乏院校特色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是人才培养中的决定因素,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率先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今全国已近300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院校专业急于上马,缺少对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地缘环境的分析与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多参照或照搬其他院校,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形成并体现院校及专业特色。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少专业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地方各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部分学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雷同,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受师资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任意性较大,缺少规范。部分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只是简单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课程相加,这势必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践环节设置不足,理论和实践脱节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2]。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然而受到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实习平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无法实现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导致专业培养脱离实践、脱离社会,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四)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导致造成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专业部分课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主动探寻的动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3]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具体分析为:一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建立国内和国外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坚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突出特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建设成为适用国际国内市场需要,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凸现自身特色
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院校在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上存在差异,对各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特色很重要。只有明晰自身目标定位,凸现自身特色,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在教育部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指导下,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科学分析自身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和学科优势,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地缘优势,从而明晰、准确地确立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调整理论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应用型”特征来进行。一方面夯实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工具性、文化性、涉外性、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宽基础”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全面而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设置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选修课程,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增强社会适应性。通过专业前沿课程的学习,也使学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