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中学生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少了,文学知识的匮乏,已经成为学生智能结构中明显的缺陷,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学好本国的语言文学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素质等品质。
一、细心品读,用心感悟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根本。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感悟,细心品读是教授阅读理解的有效方法。宋朝理学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书必须“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堂阅读教学,就要深入文章的字词句,从字词句中去发掘文章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例如:“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态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段话中心明确,语意集中,全段从树写起,以树作结,树花相比,用花衬树,围绕树这个中心使得文气流畅贯达。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其角度变换,不落树上,例如括号中换成“树是美丽的,花的美丽更是超过了树”,尽管用了顶真辞格,上下句紧紧相连,但这种形式上的连接无助于语意的连贯,因为它的中心变了,角度变了,就没有原来的美感和意境了。
二、体会交流,轻松自由
学生课堂的阅读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对于课外延伸的阅读,如果也像研习课文那样要求学生,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限制他们的思维,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因此对于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拥有一个轻松自由、灵活多变的阅读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时,笔者设计了诸如“名句欣赏”、“趣闻汇讲”、“人物简介”、“精短书评”等话题。采用聊、摘、背、评、写等形式组织读书交流,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主动地阅读。
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李逵的相关情节,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中关于李逵的“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等情节,写一篇日记《我眼中的李逵》。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比赛、评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李逵不仅具有“粗、忠、直”的性格特征,还是一个蛮横无礼、麻木不仁、杀人如麻的伪孝子。在这样阅读、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李逵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小说塑造人物的多面性、丰富性的特征,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存在恶的一面。
三、教师引领,精读经典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发展,它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内知识的内容,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使学生品味人间的喜怒哀乐,体验人生的滋味。
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引领学生品味王熙凤的一段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引领学生分析,如果把原话中“况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隐去,加上“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类的溢美之词,让学生品评这两句话味道有何不同。一开始,有的学生说:去掉“外孙女儿”和“嫡亲的孙女”,不能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宗法思想;有的说:“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不像“凤辣子”的语言个性。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没有说到点子上。笔者因势利导:王熙凤说这句话时,身边还有哪些人?学生联系上下文,豁然开朗:王熙凤这番话不仅赞了林黛玉的美貌还讨了贾母的欢心,同时也让在场的贾氏三姊妹高兴,具有一石三鸟的功效。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阅读,不仅提高了鉴赏文学的水平,还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老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读经典之作既费力又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有质量的课外书,辅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最好在学生阅读前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印发相关材料、出黑板报等形式做些具体辅导,或背景说明,或评价分析,或提挈要领,或释疑解难,通过读前指导,学生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必要的辅导,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高质量、高难度读物的兴趣和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也是有益于他们的终生学习。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历练的,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课本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学好语文。
(曹玲江苏省运河中学初中部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