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文时,摊开稿纸,头脑“三无”,所谓“三无”,就是无“话”可说、无“文”可言、无“意”可表。无“话”可说,即指作文时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了一点,也是内容空洞,或者干脆在作文中瞎编乱造,说假话、抒假情,缺少可信度;无“文”可言,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没有文采,没有可读性,表现在记叙文中是平淡无味,在议论文中则是缺少思辨色彩;无“意”可表,就是文章中总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也就是说少了高远的立意,没有跳出自己狭隘的圈子而立足于广阔的天地。那么怎样才能让高中生写作文时能够做到有“话”可写、有“文”可言、有“意”可表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写
如何让学生写作文时,材料能信手拈来,源源不断地涌向笔端,做到“下笔如有神”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呢?
(一)从课文中寻找论据,利用课文的信息作为写作源泉
如学习《项链》时,要介绍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生平。他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刚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退伍后,从1872年开始,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做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莫泊桑以《羊脂球》闻名,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笔者利用这个简介,要学生把这段素材整理一下,看看适用的主题有哪些,于是,学生提炼了几个主要运用角度:第一,磨难是一笔财富,人人都有合适的舞台,天生我材必有用,机遇等。第二,针对女主人公的性格品质可提炼的观点:正面的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勤奋才是生活之道,诚信是做人之本,敢于直面挫折,勇气;反面的有:虚荣害人害己,贪婪是人幸福的天敌,找准自己的位置等。
又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也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度开发。遇到内涵丰富的课文时,就要训练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读能力,围绕同一核心事件,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并且要定向转述,概括出适用不同主题的论据材料。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为例,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任人唯贤。论据材料:赵王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他在人才的使用上不拘一格,并没有因为蔺相如出身卑贱而弃之不用,相反只要这个人是人才,就委以重任,体现了一代君王的用人之明。
2.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据材料:蔺相如的地位是低下的,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蔺相如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介草民,就认为国事与己无关,相反,当国家有难之时,他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并且最终不辱使命,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和尊严。
观点二:宽容是一种智慧。论据就是蔺相如的宽宏大量。
3.从廉颇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一:知错能改真丈夫。论据就是廉颇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放下赵国大将的面子亲自到蔺相如家登门谢罪,两位大臣冰释前嫌,化解了误会,文相武将辅佐君主,护卫国家。可见,知错能改真丈夫。
观点二:双赢的智慧。论据就是“将相和”成为美谈。蔺相如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二)从生活媒体中寻找论据
除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论据以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好班上的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就某个热点事件概述材料提炼成论据。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针对这种现象,可从中提炼哪些适用主题——金钱是否万能、诚信、道德、政府公信力、敬畏生命、健康……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一料多用。
(三)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寻找论据
如有的学生喜欢体育,可以收集一些体育界的明星事迹或事件,把它们概述提炼成为自己作文能用的论据;有的学生喜欢音乐,可以收集整理一些歌唱家、演奏家、歌星及其他艺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故事;有的学生喜欢文学,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家的成长创作经历,也可引导他们品评文章,使学生认识作品的优缺点和作者思想的局限性,自觉地避免盲目模仿,而多写性灵。学生条件有限,如果要写出质量高点的作文,势必要增加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学生多读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现实,学习写作技巧,这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直接赋予的。因此,对于学生,加强阅读是重于“生活”的一种写作基础。
二、让学生从无“文”可言到“行而能远”
辩证思维、多角度审视、文章自然胜人一筹。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辩证思维、多角度审视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情感、精神、价值;必须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文中,不能就事论事,应该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高考作文命题思想的深度体现在设置具休情景,考查学生对人生的体察领悟,对人生各种境遇、变故的正确认知与思辨,并力图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文要做到“行而能远”,笔者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一)从课文中找现成的例子,让课文资源效益最大化
例如,课文《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作者提出论点)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就运用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思维方法把矛盾体一一对举论证观点,正反审视、辩证思考是写作论辩说理类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思维品质。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只有一分为二地分析,正反结合用例,才能把认识的眼界打开,把思维的触须伸向纵深,从而使论据广博而深刻,使说理丝丝入扣,鞭辟入里。接着作者又写到“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作者就是这样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最后很好地证明“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存在的意义也跟着消失”这样一个深刻抽象的道理。
(二)找高考优秀作文做参照,学习别人的技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假设论证法是一种常用论证方法,它基本的思路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高考作文文段如下: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写议论文时,不管举例也好,对事例的分析说理也罢,都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证明观点。语言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证明观点才是写议论文的实质。所以,并不是说使用了表示某种关系的关联词词语就可以说明论据和观点的关系,对事例进行分析说理,选择正确的逻辑关系来论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说理时要紧扣文章的观点。
(三)利用报纸网络上报道的热点焦点事件,训练深入探究的能力
如前面分析提到过的,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问题食品成灾,面对这种社会现象你认为深层原因有哪些?要规避这些不良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深入到背后找原因,训练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一定可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深究其因,既有无知种养户只顾眼前利益、滥用高毒药物所致,也有黑心商贩惟利是图、掺毒造假使然,折射出相当一部分人道德滑坡、诚信失范,更有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因此必须努力形成一套系统的事前管理和防范机制。其次,要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再次,应抓紧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再如近来网络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些关于民生的大事件:
民生热点一:听证制度如何走出逢听必涨的怪圈?
思考角度:(1)听证信息公开化;(2)听证会代表的构成及人数需要兼顾各阶层利益;(3)听证制度需要接受民主监督。
民生热点二:“霸王条款”
思考角度:(1)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2)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3)建立反垄断立法;(4)依据公平、诚信原则及高效原则,应针对《合同法》中关于格式条款的无效情形规定继续在《条例》中进行细化和具体化,使行政监管更具可操作性。
所有的这些现象都要我们学会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三、让学生从无“意”可表到有“意”可表
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章的优劣,历来的文学大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立意,唐代大诗人杜牧说:“以意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清代文学家、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立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鲁迅先生告诫文学青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里所说的“开掘要深”就是强调要注意立意的高远。在文学史上,选取的题材相同,但因立意不同而使作品品位不同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高考作文,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新颖独特的立意是作文闯入高分或满分区的关键。什么叫“立意”呢?“立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即确定文章的主题。“文章以意为主”,这就是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
很多学生看待问题只囿于自我的小天地,率性而为地使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来解证观点,不会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在选材用材时,也不会运用推己及人,由个体到群体,由团队到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社会这些深度材料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表现重大深远的严肃主题。大我材料的缺失,其直接原因在于认识的肤浅、眼界的狭隘,其深层根源就是个人主义哲学的肆意泛滥,是世界胸襟的严重封闭。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的立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技巧问题,文如其人,文以载道。做文与做人是统一的,我们要做真诚的人、高尚的人,不能做虚伪的人、卑劣的人。只有这样,写作文时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展示真我风采,从根本上杜绝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文章。有些同学认同一些市侩哲学,接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并反映到写作当中,认为那就是他们的心里话,是真话。但这其实是伪真,这些同学更需要加强思想修养。文章的立意与一个人的思想、见识、胸襟、阅历、情趣等方面是分不开的,所以,要写出立意高远、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就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尽量丰富自己的阅读,还要接受健康高尚的思想情趣的熏陶,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一句话: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只有在生活中、在书本中,才能丰富你的学识、开阔你的胸襟、陶冶你的情操、增长你的才干、提升你的思想……若能如此,何愁写不出认识深刻、旨趣高雅的好文章来。
(曹美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