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497

[ 关德福 文选 ]   

例谈诗歌的教学方法

◇ 关德福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凝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诗歌时,既要深刻地领悟其内容,又要审美地感悟其艺术的本质特点,引导学生品读把握诗歌整体的美学意蕴。
  一、诗歌特质论
  (一)情真诗真,志之所之
  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真实,不是对现实本来面目的简单叙写,而是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即追求一种神似)。正如叶燮所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能言之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不可解。”“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邪?”他同时还说过:“诗者,情也,情附形显。”对此,黑格尔在谈诗、乐、画时说:“诗应是最富心灵性的表现,诗所特有的因素是创造想象。”他认为心灵的自在状态,只是自然,心灵与自然还是对立着;心灵在自然状态时,自然与心灵才达到具休的统一,即内心与外物相契合的状态,才是诗的真实,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最佳美学境界,其关键是情的内化。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得好:“诗在文艺领域里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这更加说明一首诗的成功是诗人对社会、人生在自身的理解体验中所引发的激情的自然倾吐,每一行诗都是心灵震颤的记录。
  例如,艾青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作者基于幼年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却在保姆怀中得到温暖的特殊成长经历,加之以后政治上被国民党的“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而逮捕关押,看守所初春的清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晓雪飞舞,诗人便“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因冷神飞,睹雪思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从真诚的灵魂中奏响了一曲对保姆的感戴之歌。正如王国维所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同样张浮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人吴龙翰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对此,古希腊诗人也说:“画为不语诗,诗为能言画。”总之,中国诗不仅要求表现,还注意造型;不仅强调听觉,也注意视觉;不仅有声调,而且有色调;不仅是空间的展示,更是时间的流动,是一种独特而综合的艺术门类。一首含义丰富、艺术独到的诗,如同一颗多面体的钻石,从不同的角度,可视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调和。理智地看,我们也不能将诗画等量齐观,对此,莱辛说的中肯:一篇“诗歌的画”不能完全转化为一幅“特质的画”,因为语言文字能描述出一串活动在时间里的发展,而颜色线条只能描绘出一片景象在空间里的铺展,即诗歌与绘画各有独到之外,而诗歌的表现面较之绘画更为广阔。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仅要把握其空间艺术的造型之美,而且要感悟其时间艺术的表现之美。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以其幼年生活为“纬”(空间),以“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和作者对保姆的怀念与赞美之情为“经”(时间)。
  关于其形象,艾青这样说:“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世人解说世界”,“诗人能使各种分离着的事物寻找到形象的联系。”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就有两个形象:“我”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大堰河”是一位典型的艺术形象,共铸成诗的情感形象。
  (二)锤炼语言,创造意境
  意境是诗歌美的最本质内涵。王国维讲:“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就诗之意境众论不一,但笔者愿意借引袁行霈先生之说:“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于其中的想象世界。”这是在诗人、诗歌、读者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全面概述,而且特别强调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这对我们的诗歌教学是一种启悟:必须始终把学生视为接受和审美的主体。
  而对诗歌意境的产生,一般来说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捕捉、提炼,是真情实感的必然,是“神与物游”的结果,境生于象又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即物象 意象意境。朱自清先生说得更直接:“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象。”
  二、诗歌教学论
  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我们不能对诗歌教学委曲求全,应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人文性与科学性、基础工具性与审美创造性的完美统一;改变传统诗歌教学的政治附会、太重纯理性分析的违规做法,应以诗歌的美质特点为本,不断探究完美的诗歌教学。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五环节诗歌教学法:审美感知→体验认同→感悟理解→入境创造→回味运用。
  (一)审美感知
  教师通过必要的背景介绍、示范导读、音乐烘托、图画展示、投影幻灯等手段,调动学生己往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或类似的情感体验及倍受诗情的感染而形成与之相融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同时,教师适时“点”(点诗眼与情结)“拨”(拨疑难与障碍),以使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达到初步感知。
  (二)体验认同
  在对诗歌内容与艺术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表现形象,借此让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往某一方面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并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他们在寻思中有所领悟和发现,以便掌握诗情、诗志、诗意。
  (三)感悟理解
  
  “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其属,联类而比物也。”即所谓诗意如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为此,教学中在学生感知认同的基础上,提示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或“知人论世”,让学生深刻领会隐藏于语言文字背后的作者的真情实感、主旨;或研读揣摩,如对诗词中“诗眼”产生的特别韵味的分析;或比较阅读,就是本诗与相关题材诗的横比和纵比,旨在强调作者的观点,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或展开想象,启发他们的想象、联想(想象是经验向未知的出发,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从而便可理清作者的抒情思路,这样的理解无疑能帮助学生鉴赏活动的再进行。而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涛,才能协同学生理清情脉。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情感思路:
   悲苦的身份——情随境生(现实)——怀念与痛悼
   劳苦一生 眷恋与感激
  大堰河 忆人言事(回忆)“我” “我”
   悲惨的命运同情与控诉
   悲壮的心灵——直抒深情(现实)——讴歌与赞美
  (四)入境创造
  “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手,在有限中寓无限”,说明诗歌教学贵“品”,既要“入乎其内”,物我两忘,又要“出乎其外”,物我两分,这是学生潜入审美意境、体验诗美的关键。必须让学生明确诗歌的含蓄不等于隐晦,是引而不发而非有话不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既是有尽,又是无尽:在个别中寓以普遍,在特殊中寓以一般,使诗的语言保留在最饱满、最富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学生留下最广阔的想象余地。教师进而诱导学生将凝固的语言符号,通过想象还原为具体生动的艺术画面,从而达到“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审美效果。
  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言教学的关键。”教师就要启动学生深情地、入境地、反复地品读,再造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美学境界。将朦胧的不确定的意境明确下来,这就要指导学生捕捉诗歌的意境:或由景到情(由意象出发,关贴物情),或从写景的角度(或方向)理会诗歌情蕴的流露,或拨开诗歌语言运用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表现出的表面意义,深入体会其诗歌语言的暗示义,真正实现诗人之意境、读者之意境、诗歌之意境的审美统一。所以,我们的经验是:一堂成功的诗歌教学,其结束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学诗并进行再创造的开始。
  (五)回味运用
  回味运用就是积累运用,叶老说得好:“课本无非是例子。”而运用才是目的,每次学诗让学生都结合自身的体验与生活经历,学写短诗或学写诗评,这才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关键。
  (关德福海南省海口经济学院基础课部570203)

例谈诗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