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04

[ 周晓芹 文选 ]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乐学鲁迅的杂文

◇ 周晓芹

  一般来说,学生对与学习有人物、情节的记叙文是感兴趣的,但是对于侧重说理的议论文,特别是学习鲁迅的杂文不大感兴趣。学生除了对当时写作的政治历史背景不了解外,还因为他们对文章中的深刻含义并不理解。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时代产物,同时也是具有严格的现代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新文体,是为鲁迅所独创兼具评论性与文学性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可以抒情,但不像抒情散文那样情丝缠绵;它可以说理,但不像议论文那样呆板说教;它可以叙事,但不像叙事散文那样纯粹叙事,它是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在这三者中,评论性是灵魂,且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但字里行间,又常常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丰富的联想。因此,鲁迅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因素又有文学色彩的“文艺性论文”。
      鲁迅杂文的文艺性主要体现在形象性、抒情性、合理的艺术结构、幽默诙谐又尖锐泼辣的语言风格等方面。
  “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色彩、形、声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鲁迅的杂文中语言的形象性,就使他的杂文具备了美学上的这一特点要求,使他的杂文既有强烈的论辩色彩、散文的浓烈感情,又有小说细节的形象美。
  针对鲁迅的杂文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杂文感兴趣呢?
  一、于无疑处诱疑
  记得一次,笔者上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倒掉》一文时,文章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难懂,却难于讲授深透,他把“国粹”家们赞誉的“雷峰夕照”描写得“破破烂烂”,表达了他的厌恶之情。面对“南社”革命者的幻想与幼稚,作者写他们的外貌:“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这是外貌描写,想象这些“革命者”幻想的赶走满人后的情景,讽刺了他们思想的浅薄。张载说:“于无疑处有疑,方见进矣”,于是,笔者一反按部就班的传统的分析方法,根据教材比较对照的手法,将观点伦理融合在叙述过程中,在归结处以犀利、明快的话语道出自己的特点,遵循叶圣陶所说的:“教师为之教,不再全盘授予,而再相机诱导。”采用了引发学生对课文明白如话的地方产生疑虑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突破一点,相机带动全盘。在指导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笔者点出学生能一看既懂而易于忽视的疑点,为什么作者在近结尾处非常细腻地描写吃螃蟹的过程及动作?问题一指出,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跃跃欲试,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与法海和尚有关,有的说这是鲁迅先生为了激发读者的兴致而讲趣闻,也有的说这一段作用不明显,可要可不要的……各抒己见,不一而足,学生的兴趣被初步激发起来了。
  二、于精妙处深掘
  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必有乐学。”于是笔者运用由表及里的“剥笋式”的方法,层层设疑,诱其深入,使之逐步体会“文章从容委曲而意独至”的妙处,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度,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尤其是通过深掘一些重要而蕴涵精妙的语句进行。正如程端礼所说:“字求其训、索其旨。”例如:笔者联系上文启发学生思考:“再描述剥蟹,吃蟹之前,鲁迅为什么要写我国传说中最高的玉皇大帝呢?怪法海多事?以至法海住蟹壳里躲起来?”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说:“这是因为法海荼毒生灵,罪大恶极!”笔者随即肯定他们回答的很好,并指出上面一部分是写普天同庆雷峰塔的倒掉,揭露了法海的罪恶,讽刺了封建卫道士“法海”的可耻下场,作者借用上海地痞流氓敲诈乡下人钱财的故事,讽刺了上海文人见风使舵的嘴脸。这些故事情节不及小说曲折,但精练形象,既生动风趣,又使讽刺入木三分。
  三、于关键处升华
  紧接着,笔者进一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剥蟹、吃蟹的整个过程写得那么详细、具体?”要求他们深入的思考。课堂上气氛更热烈了,学生们抢着说:“这是要看看‘蟹和尚’的样子。”此时,笔者又顺水推舟,发问道:“文中为什么要将‘蟹和尚’描写得那么难看?”学生们回答是因为大家都恨它。”笔者说:“对!这是进一步指示了法海的丑恶嘴脸,以嘲弄的语气写出了这位‘得道的神师’走投无路的狼狈相和可悲可哀的下场,说明人民对法海的深仇大恨,非一擒为快不可!塔倒白娘子重获自由,而他却要‘独自静坐’,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出不来,这无异于判了‘无期徒刑’。结尾通过白娘子和法海的两种不同结局的对比,寄寓哲理于‘闲笔’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故事为现实斗争服务,鲁迅先生‘嘻怒骂,皆成文章’,深刻地指出了人民必胜,封建制度必亡的历史发展必展规律。”听讲时,学生们情绪振奋。许多学生表现了从若有所思到恍然大悟的过程。他们领会到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和巧妙的构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觉得为指导学生乐学鲁迅的杂文而诱发学生生疑必须高屋建瓴,从大处着眼,选好切入口,必须根据事前结合教材实际精心设计的分析方案,因势利导,层层挖掘,最后“点睛”。这样的鲁迅杂文教学,学生才会感觉情趣盎然而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总之,鲁迅的杂文有这样鲜明的战斗性、思想性、艺术性,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将鲁迅杂文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继承鲁迅遗志,努力振兴中华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周晓芹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师学院526020)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乐学鲁迅的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