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40

[ 葛晓红 文选 ]   

对批注式阅读与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 葛晓红

  笔者日前有幸参加了浙江省2012年的新课程高考备考信息报告会,会上两位专家先后呈现了11年浙江卷文言文部分的全省平均得分情况。其中三道选择题平均得分是0.72、1.20、1.80,应该说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尤其是第16题,原题如下: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第:考取。
  B.子无为嫌。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
  虽然此题考查的加点词语的义项在高中语文课本之中不多见,但可以通过联想“及第”、“嫌隙(由猜疑而形成的仇怨)”、“俾众周知”等词来推断,D选项中的“方”应是“比方,好比”之意,在教材中也是可以找到出处的,比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而此题得分之低却是试卷中所有难题低分之最,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虽然高考分数不应该是衡量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但是高考的结果还是应引发我们去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当我们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把教学重点落实在文言文之“言”上时,学生虽学到了知识,却没有内化为真正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抑或在“人文大旗”下追求文言并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一步步入“瓮”,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说起,课堂之外学生文言阅读的迁移能力依然低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显然是难以回避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应该要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做起。那么面对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我们应怎样来切实改变、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将批注阅读引入文言文教学之中,下面就来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批注式阅读的意义
  批注是指加批语和注解,或指批评和注解的文字。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的方式,也是一种具有民族传统性的阅读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个体体验。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从字词、结构、思想情感、写作特色等多个层面自主探究,形成独特的思考轨迹,并把珍贵的思考成果以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注写写的形式呈现。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在客观上促使学生把个性化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和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不谋而合。
  二、批注式阅读的形式
  文言文批注式阅读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种呈现形式:
  1.注解式批注
  掌握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既是课标的要求,又是历年高考考查的方向,所以文言文批注阅读应该要关注文言知识的积累。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语境,对文中难解的字词圈画注解。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推敲意识,有助于语感能力的培养。
  2.联想式批注
  文言文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的刺激之下,需要由此及彼引发联想,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唤醒已有的阅读体验,萌发出新的思维火花。联想式批注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比如读《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学生如此作批注“一曲终了人不见,茫茫江水秋月白;言已尽,乐缭绕。此等笔法我在《口技》、《李凭箜篌引》里见过。”再比如读《项羽之死》一文,学生联系《鸿门宴》评点“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回看鸿门宴上,刚愎自用,错失良机。而今英雄末路,仍迷信武力,‘天亡我,非战之罪’可叹亦可悲。”
  3.品析式批注
  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进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明确要求。品析式批注是学生细读文本,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各个层面进行言语的品味、情意的感受、意蕴的领会,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比如读《烛之武退秦师》的最后一段,学生批注“秦军临阵倒戈,形势突变,晋军始料不及。子犯请晋侯袭击秦军,但老谋深算的晋侯并未感情冲动,意气用事,他深知贸然进攻没有取胜的十足把握,反而会把自己陷于‘不仁’的尴尬境地之中。在危机面前,晋侯审时度势,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一代霸主的谋略和胸怀于此可见一斑!”
  4.质疑式批注
  宋代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胡适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质疑式批注就是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就自己所发现的、所关注的疑惑处提出问题,生发思考,写下批注。质疑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思考渐进的过程,是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能于有疑处思考,于看似无疑处生疑,如此才能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比如《项脊轩志》对“东犬西吠”的注释是“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对此学生批注:此解难以苟同也,当为“东家的狗叫,西家的狗也叫”,是互文手法,语言简洁而句法多姿。再看上下文语境,大家庭四分五裂,又相邻而居,一家犬吠,于是四下里皆传来犬吠声,这符合生活常识。而声之喧闹又与下句之“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相映,道尽归家家道中落的破败凄凉之境,作者的哀伤和失落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流露出来。
  5.补白式批注
  补白即填补空白,文本的空白指作品中的内容不完整、不确定之处,即作者在文本中没有写出或者未明确写出的部分。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文本空白的存在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学生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就成为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创造思维,实现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比如读《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学生给烛之武和郑文公的对话补上描写神态的词“烛之武淡然辞曰,郑文公愧曰,烛之武欣然许之”,并作出批注:“淡然”可见出烛之武因未曾被重用而心有不满,但当郑文公郑重道歉时他便许之,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故用欣然一词。
  把批注式阅读引入文言文教学之中,意味着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独立自主的阅读中,或联想、想象,或质疑问难,或有感而发,或有得而写,在感悟中思辨,在思辨中收获。批注式阅读成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的有效手段。
  (葛晓红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315191)
  

对批注式阅读与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