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28

[ 魏辉 文选 ]   

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 魏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课堂环境的美育渗透
  语文课是传播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
  1.内容美。中学各科教材,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着真善美。语文课描绘的山川风物、五彩生活、英雄人物、典型故事……无不蕴藏着美的内涵。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把绚丽多彩的美传达给学生。2.教态美。教态是教师性格、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课堂上,教师的衣着整洁大方、仪态稳健端庄、举止文明典雅,就会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增强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形成一种和谐宽松而有秩序的优美课堂气氛。
  3.语言美。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学语言优美,要做到“五要五忌”:一要规范适度,忌佶屈聱牙;二要文明高雅,忌粗俗平庸;三要清晰明快,忌含混啰嗦;四要抑扬得体,忌高低失度;五要生动幽默,忌呆滞平板。教学语言应以普通话为宜。
  4.板书美。黑板是教师课堂笔耕的原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橱窗。规范、工整流利的粉笔字和优美的板书设计,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可以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和治学精神。
  5.环境美。教学需要优美的环境,这是师生的共识。环境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静的课堂环境,二是良好的课堂节奏。教室布置要朴素大方,室内用具放置应井然有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课堂节奏,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而不感到疲劳乏味,课堂节奏的审美化、艺术化,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兴奋和愉悦。
  二、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
  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慰藉。
  1.借助图片再现情境,得到美的感受。借助图片可以再现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艺术美的效果。利用幻灯片投影出一组组画面,再现课文内容和情境,也能使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
  2.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获得美的享受。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把音乐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阅读教学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语言描述情境,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语言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能做到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创设利于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4.进入角色体会情境,得到美的慰藉。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通过表演,学生仿佛置身于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得到美的慰藉。
  三、读议讲教学的美育渗透
  读议讲的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写作特点等等。为了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教师采用讲、读、议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
  在美育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作品,进人深层次的审美领域,发现美、鉴赏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初步达到美育的目的。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进行美育渗透时,要特别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点燃感情的火苗。审美的心理过程,总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性,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亢奋与情绪波动,就不可能深入到审美客体中去,就不可能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具体做法有:
  (1)创造课堂气氛,掀起情感波浪。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手势,准确地传达出喜、怒、哀、乐的感情,使学生沉浸在这种喜、怒、哀、乐的情绪中,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到深层次的审美领域中去。
  (2)采用情境教学,缩短感情差距。采用情境教学,是教师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及影视显现等教学手段创造情境,让学生深入到课文规定的具体情境中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沉浸到作品的感情天地中去。这样,就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3)跟踪作者思路,抓住感情脉搏。要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跟踪作者的思路,抓住作品的感情脉络和发展线索,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2.紧扣作品的形象。形象在美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我们通过读、议、讲进行美育渗透时,就要紧扣作品的形象,充分挖掘形象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1)认识形象间接性的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这种用语言、文字描绘的间接形象,要能在学生头脑中活灵活现地显现出来,就必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2)认识形象含蓄性的特点,充分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意蕴与内涵。认识形象的含蓄性,对其进行符合实际的分析,才能真正认识形象的美学意义,才能深刻领略形象的美学意蕴。
  (3)认识形象的整体性特点,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形象具有整体性,而语文教学必须对局部进行分析,必须对字、词、句、篇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注意“从整体到部分”,即以整体形象为出发点,让学生对课文形象先有一个初步的总的印象;注意“从部分到整体”,即通过各个部分内容的分析与归纳,通过各个局部美感要素的分析与归纳,最终于回归到整体,以整体为归宿,以整体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类美感要素在整体形象中的地位与作用,帮助学生把各美感要素组成系统的、有机的美感形象。
  3.分析美的要素。一篇优美的课文,是由各种美的要素构成的。我们进入深层次的审美领域时,就要准确地分析这些美的要素,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美的要素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价值和作用,认识这些美的要素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文美的要素主要包括下面几点:
  (1)语言的准确性。美的语言总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精细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高度的精确性。
  (2)情节的曲折性。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曲折的情节不仅能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且还符合人们追求新奇与意外的审美心理。
  (3)逻辑的严密性。凡是优秀的议论性文章,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有了逻辑性,才能清晰地论证自己的论点;有了逻辑性,才能有力地反驳自己的论敌。教学时,要充分分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分析议论文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量。
  (4)技巧的创新性。美的作品总有新的技巧、新的表现手法。独创,既是美的标志,也是构成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选了不少现代作品,它们都打上了作者独特的印记,表现出了互不相同的独特技巧。
  四、练习应用教学的美育渗透
  练习应用教学的美育目标有三点:
  1.深化美的信念。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掌握,领会了主要的美学观点后,还要进一步转化成为自己的信念、成为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的血肉,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运用这些美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去指导行动。
  2.巩固美的知识。在练习应用教学中,要把前面学过的美的知识,进一步加以复习巩固,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可采取下列方法:
  (1)讲述。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运用讲述、归纳形象塑造的方法,巩固形象塑造上的美的知识。
  (2)讨论。教师把需要巩固的美的知识交给学生,要求他们做出口头或书面的准备,再要求他们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3)比较。把新学的课文与已学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加深对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写作方法的理解,扩展思路,巩固知识,提高分析和评价事物的能力。
  (4)练习。课文后的某些“思考练习”本身就富有思考性和科学性,通过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美的知识;通过作业,能加深学生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巩固学生对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认识。
  3.尝试美的创造。有些语文练习是带思考性的,这种练习不是机械地反复,而是着眼于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完成这类练习,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础,需要一定的思维创造火花。属于这类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有:
  (1)分角色朗诵。学完戏剧、小说后,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诵,让学生体验剧中角色的性格,引导学生去欣赏和创造戏剧、小说的美。
  (2)复述或翻译课文。复述或翻译,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进行这类练习,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也是一种美的表达,美的创造。
  (3)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表达力,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四种写作形式,虽然属于练习的性质,但要真正把它做好,需要点燃智慧的火花,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需要鼓起创造的风帆,需要尝试美的创造。
  美能启真、导善、移情、怡性。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发掘美,用美吸引学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语文课就是别开生面的美育殿堂。
  (魏辉江苏省新沂市教师进修学校221400)

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