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职学生学习语文课是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以适应将来创业和就业的需要。“三维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切不可将“三维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到每节课中。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上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虑制定下来的,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三维教学目标是否等于某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出现之前,一篇课文一般是两三个教学目标,有关知识方面的,也有关于能力提升方面的。在新课标实施后,出现了以“三维”来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现象。所谓“三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来拟定的教学目标,人们常常将其称为“三维教学目标”或者“三维目标”。
后来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将“三维教学目标”直接等同于某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三维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是语文、数学等所有课程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相当于我们国家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而“三维”目标实际上是七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观目标。很显然,在具体的一节课上,限于时间、资源、能力等原因,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要讲到这七个目标,如同我们国家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实现共产主义,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向着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目标逐步靠近。
二、如何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这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学生学习语文课既要注重知识技能,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中职学生语文课的安排是一周两节,一般情况下,两个课时可以讲完,个别的篇目由于篇幅过长等原因需要三个课时。考虑到中职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既有的语文水平,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单易懂。如果是生搬硬套地将“三维目标”灌输到每一节课中,那么不仅学生会崩溃,长期以往教师也会受不了,因为讲的内容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学生听着那些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仿佛是在听天书,教师几乎是自问自答,像讲给自己听一样。
在一节语文课上,一篇课文有什么优点、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的顺序进行教学,这节课应该学什么那就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拿“三维”的框架稍微地去框框、去衡量一下,看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哪个维度上,将它突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可以今天突出知识目标,明天突出个能力目标,后天再突出其他目标,这完全是可能的,并且操作性也非常强。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课堂氛围也会比较好,师生之间的配合也会比较密切。如基础模块下册的第一课《荷塘月色》,出现了一种新的比喻——通感(或称联觉),这种修辞手法学生以前是没有学过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新的知识点,那么可以将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学目标,用“三维”框架衡量的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处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上。但由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作者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所以在下节课上可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这是完全合理的。
看过很多教师的教案,也听过很多教师说课,他们在写或者说教学目标时,往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什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什么,然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什么,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每节课都是“三个维度”也就是七个目标全部呈现的话,其实完全可以在每个目标下面再分出七个来,那么每节课就是49个目标,这样的话这节课还怎么上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新课标不但没有发挥到好处,反而具有反作用,学生长期处在这种高压状态下,会成为问题学生,教师也会不堪重负地晕倒。因此,我们不应该一个个对应“三维”目标找,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从学习的课文中提炼出来,然后与“三维”互动,这样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便可以确定下来了。
总之,“三维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以将二者混同。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材的要求,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因素,切不可将“三维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到每节课中。
参考文献:
[1]路泉.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J].新课程学习(中),2011,(09).
[2]周小蓬.语文教学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10,(14).
[3]付成霞.分析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学苑教育,2011,(21).
[4]张艳梅.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11,(65).
(李小静广东省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