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剧的引入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本文以《咏雪》为例,依托课本剧的精彩表演,倡导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这些精华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不可或缺。所以,《新课程标准》针对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在语文教材中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人教版初中《语文》必修的六本教材中的文言文就达到四十四篇之多,这还不包括文言诗词。编者目的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深受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文言文就是简单地背诵、翻译课文,但是越简单就变得越机械,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懈怠情绪,所以就出现了初中生盛传的“三怕”之首“一怕文言文”。怎么能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文言课程呢?根据学习的认知规律,笔者相信采用灵活的、适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很关键的。同时,鉴于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大胆尝试采用文言课本剧的创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怕学文言文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理解字词,读懂内容。
那么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还务必要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笔者曾对人教版七年级教材《咏雪》做过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咏雪》是一篇文言文短篇小说,选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总共81个字,但人物众多,性格突出,扣人心弦。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导,学生演,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例如,“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中,“儿女”是一个古今异义字,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性部分,对文言实虚词的用法不甚了解,更不用说文言词语的活用了,但课文内容则要求我们必须弄懂这类词语活用后的意义,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出现知识上的错误,把“儿女”错认为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但是学生用现代语言来重现这句话时,一说出来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谢朗和谢道韫是谢太傅的侄子和侄女。“儿女”这个词在古代中的意思比现在的意思有了扩大,包括儿女,也包括侄辈。这样,学生不仅懂得了语法意义,而且更加明白了三个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
又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句描述谢道韫身份的句子,看似简单,虽每次对谢道韫的身份都要向学生强调再三,但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误认为谢道韫是王凝的妻子。其关键在于学生对“之”这个虚词一知半解,更在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不认识东晋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但如果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再加一个人物王凝之,并在他身上贴好身份牌,让他适时地穿插介绍自己,笔者相信就不会再有学生帮他改名,继而弄错谢道韫的身份,而且这样更会给同学弥补历史知识方面的缺失。
再如,本文的一个关键是“咏雪”,比两个主要人物谁把雪景描述得更为贴切。谢朗的回答是“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的是“未若柳絮因风起”,比赛结果谁输谁赢,文中没有明确地出示结果,评判人谢太傅笑而未答。作为南方人,对于雪的记忆甚少,不是特别清晰,要想明确谢太傅笑中隐含的深意,我们只要两个主人公用盐和柳絮(絮状物)做一下现场展现,就会一清二楚,盐的特性如何比得上絮的轻柔来的贴切。难怪结尾还要对谢道韫再介绍一番,演完再看这句话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这节课在师生们的共同参与下,讨论气氛热烈,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死气沉沉、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而且是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参与到文本的探索学习中来,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也不只是这场“革命”的旁观者,部分学生容易偏移重点,凑热闹,此时就要教师在学生准备前做好适时地指导,不能把所有任务都推给学生来完成,教师对全盘大局还要有一定把握。
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无形之间解决了对枯燥的文言字词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演得符合文本,这就需要每个同学花时间去学习文本,弄清文章中每个字、词、句的意思。这样既让字词学习变得主动不乏味,克服了过去文言文教学中顾此失彼的缺憾,又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热情。
课本剧的尝试中,由于学生在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因而兼顾到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和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在排练中,学生之间互相依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据理力争,在讨论中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能够不断地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研究推向深入。
根据心理学分析,“初一学生其心理发展尚属幼稚阶段,他们的兴奋和抑制的机能不够完善,兴奋性强,抑制功能弱。”采用形体直观教学的方法,适应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持续的兴奋和注意。因此,在中学阶段用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是一种张弛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好方法,而且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过老师在选择文言文时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展现。根据课本剧的定义,必须选择故事性强的文言文,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文言文演绎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模式导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太和.编演电视剧与文言文教学攀亲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1993,(10).
[4]叶元友.职高文言文教学采用课本剧编演方案的实践[J].语文学刊,2008,(08).
[5]凌青.别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2011,(08).
(王文英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高桥中学31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