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把握重点、难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如何突破与落实它们。这就需要老师很好地设计“课堂提问”,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真正达到一课一次收获,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从而为高效的课堂锦上添花。本文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所谓“教学空间”,指的是教学过程开始前,学生的原有状态与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末状态之间的距离。教和学就是要消除这种差距。教学要有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踮着脚去摘那只“苹果”,而且踮起脚或者跳起来能摘到那只“苹果”,还要愿意高兴地去跳着摘那只“苹果”。这样,他摘到的苹果才会让他觉得是“甜的”,也是值得“摘”的。
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需要确定教学过程的终末目标,但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准备状态,以便确定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等基础条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内部前提。
恰当地确定教学起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期待以及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问,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切入点,设计教学的突破点,设计有效的提问,才能预设教学过程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
一、真正把学生不知道的、疑惑的内容作为主要问题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师上的是林清玄的《百合花开》。四十分钟的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讲解课文的前半部分,即野百合在开放前的心理和蜂蝶、野草对百合的种种打击与嘲讽。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拟人的修辞作用,通过朗读来体味野百合的心理,抓住词语“讥讽”和“劝”来体味同作为旁观者的野草和蜂蝶对野百合的不同态度。
课堂的教学过程流畅,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学生也很配合。最后课讲完,还有两三分钟的时间,教师也很聪慧地提出让学生自己找出存有疑惑的地方提问。没想到的是学生提问了很多的问题,全部集中在文章的末尾,这里列举一二:
问题1:“百合花上的晶莹的水珠,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问题2:为何“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留言:我们要全心全意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问题3:为什么“开花”就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因为时间不够,教师草草收场,甚至给出答案:“开花就是花儿的成功,能开花就是能证明自己的成功。”这是有违林清玄主旨的浅理解。
听完课再仔细研读课文便会发现,其实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百合花开》一文的理解,前半部分应该不是重点,前面五年的语文积累已足以帮助他们理解,而学生提问的关于末尾部分的几个问题恰恰应该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不得不说,教师原来的设计矮化了教学目标,降低了教学难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心中有学生”,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前,要从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确定教学,进而展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且也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
二、把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引出来
教学中凡是确定学生已知的就不要教,这样就会有教师提出到底教什么以及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教师就是要教学生未体味到的、未关注到的,而恰恰又是文章人物感情的重点,或者是人物性格的重点,又或者是文章结构的重点的那些关键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看似平淡、可有可无,但却是文章意蕴所在的句子。
例如,关注看似普通词句的意蕴:
《祖父和我》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萧红为什么对祖父的长相、身份等只字不提,却反反复复强调祖父与“我”的年龄差距呢?只能说明年龄的间隔使萧红感觉他们在人世间共处的时光太短暂了,字里行间自然折射出作者无尽的遗憾。但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句,其实好好抓住此句,再加上对作者生平的补充,不难引导学生体悟出萧红对祖父的那种深深的感情。另外,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语句还可“以读引写”,从而引导学生写出有意蕴的句子。
再如,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
《马来的雨》一文的头尾两句,首句:“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末句:“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两句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
如能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而且会使课堂教学也更有效。
三、要敢于取舍,一节课确定好一个教学重点,吃透、讲透
笔者学校最近进行的一届青年教师大奖赛,课题是《明湖居听书》。该文比较长,作为一节公开课,教师总是想展示最完美的一部分。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了按部就班,先教前面的琴师出场、黑妞出场,再教后面的白妞,可是苦于时间有限,白妞刚开了个头,就下课了,而前面的琴师、黑妞的描写,教师主要要完成了“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其实这一课所在的单元里,前一课林嗣环的《口技》学习中,学生早已对侧面描写及其作用有了深刻的体悟,因此一笔带过,稍微讲一下即可,大可不必花大半节课来分析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点。虽然这个知识点也是这一课的要点,但根据单元编排、学情分析,这个知识点绝不需要作为教学重点,更不需要作为新知识来重点讲解。
有的教师上课敢于舍弃,抓住重点,一上来一笔带过琴师与黑妞,而把重点放在对白妞演唱部分的理解分析上。于是就可以看到由于教师把重点很好地集中在了王小玉身上,从而使教学目标集中、突出,又完全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学预设相当到位,课堂精彩迭起,文章讲得透、讲得深,课后学生直呼“有收获”。
例如,教师讲解到“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一句,教师就可以有时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喻”的深层作用,为何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为何用“养着”这个动词?这样的分析不仅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到位,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真正用好比喻。这个教学设计是完全符合初一学生对比喻这个修辞的理解水平的。
又如,教师在分析“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一句,教师应继续对喻体分析“像熨斗熨过”、“像吃了人参果”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何选择谁也没吃过的“人参果”和谁也没被“熨斗熨过”的感觉来写?
这样到位的分析,相对于有些教师有多个教学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可又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讲透的情况来说,笔者认为真正能让学生得益的应该是前者。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取舍,重点突出,争取每节课把一个知识点讲透,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有效,使学生真正有收获。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课唯恐漏了什么,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也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情,每次什么都讲,但每次什么都未讲透,如预备的“比喻”修辞的讲解与初三“比喻”修辞的讲解都是“形象生动”,这不能不说是低效的语文课堂。
以上是笔者对“课堂提问”的一点拾遗,在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行下,语文课也经历了老师满堂灌到教师满堂问,又到满堂拉洋片(教师只负责按PPT)到学生无论讲对讲错教师都认可的历程,现在的语文课堂更趋于理性,更注重实效。
相信在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对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的辨析与实践操作后,语文教师上课会有更明确的方向,也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语文味。
(许翊上海市罗山中学20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