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86

[ 黄慧慧 文选 ]   

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研究综述

◇ 黄慧慧

  摘 要:《老人与海》自诞生之日起,即成为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研究的焦点。在2000年以前的半个世纪里,读者和论者较多地关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硬汉形象、虚无思想、悲剧意识和冰山理论等,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依然是学界研究的重镇。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批评、艺术形式、性别角色等几个方面,同时对于冰山理论、硬汉形象、象征功能、悲剧意蕴等方面的研究既有重复又有所超越,因此收获与缺憾并存。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生态批评 艺术形式 性别角色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最为成功的作品,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自诞生之日起,《老人与海》即成为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研究的焦点,反复阅读与阐释使得这部巨作散发出耀眼的魅力和光彩,可谓常读常新。在2000年以前的半个世纪里,读者和论者较多地关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硬汉形象、虚无思想、悲剧意识和冰山理论等,研究成果比较充分。进入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依然是外国文学研究园地的重镇。在2000—2009年这段时期里,“中国知网”上关于《老人与海》的研究论文共计232篇。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批评、艺术形式、性别角色等几个方面,同时对于冰山理论、硬汉形象、象征功能、悲剧意蕴等方面的研究既有重复又有所超越。
  
  一、焦点:“生态批评”研究视角
  
  进入21世纪,生态批评在中国悄然兴起,成为当前文学理论批评界一股鲜活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反思这部经典巨著。这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课题,其学术增长点和价值不容低估。
  对这部作品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起点首先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切入的。如论者认为,《老人与海》叙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海上三天的捕鱼经历,其蕴含了人类向自然争取生存权利的深刻寓意,直接地体现了海明威的自然观:人在生活中必须勇敢地面对必然的失败。[1]这类观点直接促成了生态批评研究格局的形成。
  邰晓的《解读〈老人与海〉的生态思想》一文,认为该小说主要表现人通过战胜自然伟力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主体上反映了西方主流文化信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的思想,小说从总体上看算不上生态作品,但小说中闪烁着生态思想的光泽,显露出生态思想的萌芽。[2]该文的着眼点在于“生态思想的萌芽”方面,思路清晰,论据有力,观点中肯。但更多的论者倾向于该小说的现实生态价值。论者探讨分析了作品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失误,并追问生态批评的名言:“我们到底在哪里走错了路?” 进而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出路,可谓气势恢宏。[3]卢国荣著文认为海明威在作品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整体生态观,揭示了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可怕后果以及呼吁人类回归自然的意识。[4]
  而马云霞的《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观的矛盾性》则另辟蹊径,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与硬汉形象之间的冲突,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揭示海明威的矛盾生态观。认为海明威的矛盾生态观具有深刻的代表性,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既是作者的困惑,同时也是全人类所面临的艰难抉择。[5]此外,还有论者从《圣经》的生态矛盾观角度再次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认为这部作品体现了海明威的生态意识,但其生态意识又是矛盾的,矛盾的直接根源来自于《圣经》中的生态矛盾观,进而决定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创作倾向。[6]这类观点是颇有见地的,因为论者结合了作家的创作思想并贴近了文本的原创精神。
  
  二、兴盛:“艺术形式”研究角度
  
  由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的影响,我国80年代以前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往往过多地聚焦于文学的内容和主旨,而相对忽略了艺术形式的重要性。80年代以来,受到俄国的形式主义、符号学以及英美的新批评理论的影响,中国文坛和学界掀起了艺术形式批评研究的风暴,“形式就是内容”一度成为流行语。艺术形式受到关注的程度甚至超越了文本的思想内容,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新世纪以后。《老人与海》即为典型的个案。从2000—2009年出现在“中国知网”上的232篇研究《老人与海》的文章中,共计40余篇学术论文涉及叙事、语言、风格、结构、手法、美学等艺术形式层面。
  首先是从叙事学角度来构建学术研究的纬度。叙事学为叙事作品的分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其工具性源于叙事作品表达形式意义上的“话语”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叙事作品的涵义,另一方面使读者清晰地看到叙事作品叙事特征上的独特性。因此有论者从 “陌生化”角度切入,认为《老人与海》是一部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作品的客体形象被变形化和拟人化并超越了自身具体的现实属性,而叙述手法本身已超出了人们的文体期待,达到了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冲击。这种叙述手法的陌生化运用使得接受主体在独特的审美张力中获得新奇、陌生的审美体验。[7]
  其次,运用修辞技法学、语义语法学、翻译理论学研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近几年大行其道。这主要得益于现代修辞学、语义学的出现和繁荣。
  一是修辞学的介入研究。有论者对比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语义粘连如“照应,替换,省略,连接和变换”在《老人与海》中的应用,目的是引起对这两种语言在篇章语义粘连差异运用上的注意。[8]认为海明威在描写人物、景物和鱼类时充分展示了细腻、精湛、巧妙的语言修辞艺术和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比喻折射出许多丰富生动的形象和深层的意蕴,增强了语言在小说中的表意功能,突出了主题。[9]
  二是语义学的介入研究。李国庆的《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微型语域语篇体裁》一文,从《老人与海》中的微型语域语篇体裁为语料角度,运用元功能理论分析和论证了小句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语篇体裁和语篇体裁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分析表明:小句的出发点是说话者或作者为了实现某种交流目的所做的有意义的选择;小句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和语篇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0]
  
  三、创新:“性别身份”研究趋势
  
  随着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父权制文化心理习性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性别身份”这一富有社会伦理学意味的概念逐渐逼近文学园地,成为作家和研究者乐意道之的理论凭借,不仅冲破了男权的樊篱,而且促使真正的女性身份浮出历史地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十分突出地表征了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首先,作家的恋女情结。石磊著文认为,《老人与海》中老人、巨鱼和海隐含的象征意义,就男女两性的立场切入,抽绎出三者所分别代表的心理与精神意蕴,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无中之有,卑中之傲”的理论框架,从而体现出西方思想传统中深层的女性崇拜情结。[11]还有论者认为,作者以《老人与海》为中心的作品构建了“女性缺席现象”,指出“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创作的外化表象,而其冰山之下是以平常心来看待人生,即男女之爱固然重要的生命意义的实质。[12]很显然,这种潜在的“恋女情结”完全可以从海明威一生中的四次婚姻里找到解释的依据。
  其次,作家的父权制文化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完全舍弃女性角色,淋漓尽致地描绘老人在孤独和困难的重压下那种凄凉而悲壮的悲剧式的美。事实上,这同时也表明海明威已无力再与使他一直感到不安和惧怕的女性继续抗争,他害怕承认女性力量的崛起,他害怕面对男性在竞争中可能暴露的被动、无能和软弱的一面,其实这对父权传统文化的肆意追捧只能是欲盖弥彰的做法。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缺乏的正是当今时代呼吁的男女之间需要平等、对话与合作的精神,因此硬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无所获,无路可走。同时,读者将认识到女性只要觉醒,只要不甘于做父权文化的附庸就定能摒弃和反抗这一不公正的男性“利比多”的投射机制,认识女性的觉醒将会打破男性在这个世界上的霸主地位。[13]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学界对《老人与海》的研究视野是十分开阔的,研究格局是比较健全的。然而不足之处依然存在,即把《老人与海》纳入文化分析范畴的研究仍显得欠缺,目前所能见到的研究成果,诸如东西方横向的文本比较、纵向的美国元文化透视以及原型分析等,仍然显得单薄和粗浅,这十分有待于广大学者继续努力和开掘,从而为这部巨著以及海明威研究界增添更加迷人的风采。
  
  注释:
  [1]朱蔓:《老人与海:生命活力与自然法则的对话》,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邰晓:《解读〈老人与海〉的生态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何云燕,石天飞:《〈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解读》,社科论坛,2008年,第6期。
  [4]卢国荣:《〈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马云霞,郝佩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观的矛盾性》,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6]陈智淦,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结》,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7]张亚婷,陈进封:《论〈老人与海〉中叙述手法的陌生化运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8]陈兴莉:《〈老人与海〉中的篇章语义粘连对比》,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9]张志峰:《〈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李国庆:《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微型语域语篇体裁——从〈老人与海〉小说所想到的》,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11]石磊:《被占有的与被崇拜的——〈老人与海〉中的性别意义探究》,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6期。
  [12]万小妹:《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现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3]何晓涛:《女性主义新视角解读硬汉精神——重读〈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黄慧慧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223300)

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研究综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