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98

[ 冯瑞敏 文选 ]   

摹明丽之景,寓沉郁之思

◇ 冯瑞敏

  后 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写《后游》。
  这首诗景象鲜明,表面看来豁达开朗,似乎有《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安适,但实际上并未脱离杜诗之主打风格——沉郁。只是此诗表达得委婉曲折,所以颇有以乐景写哀情之意,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前四句写胜景重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写的是人对景有情。这两句是倒装,“寺”和“桥”是宾语,提到了“忆”和“怜”之前,目的是突出游览的场所——“寺”和“桥”。而“忆”和“怜”既表明诗人是旧地重游,又点出诗人对景物的忆怜深情,点出“后游”:诗人不是初到此地,而是故地重游。
  从修辞角度看,这两句采用了互文。两句诗同属动宾结构,“忆”和“怜”的对象兼指“寺”和“桥”。诗句的大意为:还记得曾游览过的寺桥美景,再次游赏,倍生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这两句是写景对人有意。“待”和“无私”,用拟人写出了山水草木含情之态。诗句大意:自上次游赏之后,江山也好像一直忘不了我,在“待”我重游,花柳也尽态极妍,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美的极致,让我欣赏。但仔细品味,颇感辛酸:江山尚且待人,花草尚且无私,而世态早已炎凉。杜甫760年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直到764年方入严武幕。此诗写作时间在761年左右,正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客居他乡,生活艰难;诗人感时伤事,诗句自有深蕴。
  从诗歌技巧上,这两句的手法还可以归纳为“对写法”,又称“对面敷粉”,本是诗人对景有情,偏说此景对人有意。杜甫擅用这种手法,在他的《月夜》中有这样的描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本是杜甫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却一句不提诗人自己,只是说妻子一定在望月怀人,思念自己。这种手法运用得体,传情更为贴切动人,在后人的诗歌中也常有运用。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前一句写晨景,后一句写晚景。清晨雾薄如沙,淡如烟,大地润泽。傍晚夕阳迟落,晚照余光,沙地闪亮。杜甫写景总是如此心细,“沙暖睡鸳鸯”一句中“沙暖”写出春日沙之温度,而此句中“沙暄”则写出沙之色泽。这两句还写出时间的推移,由早到晚,诗人把一天的时间都流连在此处,又属侧面描写。林逋《山园小梅》中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来表现梅之美,此处则是以诗人流连不忍离去表现景之美。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以反问作结,表达诗人对此处美景的眷恋。看到如此美景,客居的忧愁为之一减,除了这里,还能去哪里?字面读来,依然是写此处风景喜人,但是,只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和生活状况(客居他乡,满腔悲愁),就不难理解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欲说还休,故作豁达之语。杜甫此时说 “减愁”并非喜,而恰恰是悲无处诉的曲折表达。而且这种以乐景衬出的悲凉,正如“含泪的微笑”,更让人心酸。“客愁全为减”中的“全”字,恰恰欲盖弥彰。首先,读者会思考客愁为何而生,结合诗人身世背景,不难想象;而如此深重的客愁竟然就因为这故地重游,因为这一日的春光就“全部”减轻了,又有谁能相信呢!
  这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是圆形的,朱自清因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愁)而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进而到荷塘去寻宁静,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时候寻到了宁静(淡淡的喜);之后又回到了家中,依然回到了现实(淡淡的愁)。杜甫的“客愁全为减”,就如同朱自清在荷塘旁寻到的片刻宁静。这宁静只是暂时的,朱自清注定还要回到现实,所以也难以逃脱现实带给他的苦闷。而杜甫在此情此景内心可以得到一定的安慰,但一旦脱离了此情此景,那浓浓的“客愁”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半分。
  可以说,这首诗在感情表达上,虽委婉但情真意切;在手法运用上,多样而又娴熟;在总体风格上,则完全表现了老杜沉郁顿挫之诗风。虽然并不是杜甫诗歌中广为流传的名篇,但毕竟出自大家手笔,一样精彩。
  
   (冯瑞敏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

摹明丽之景,寓沉郁之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