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51

  

黄正甫刊《三国志传》三考

◇ [日]中川 谕

  一
  
  《新刻考订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就是《三国演义》一本版本,现在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本版本的卷一冒头题着“书林 黄正甫 梓行”,而卷末牌记题着“闽芝城潭邑艺林黄正甫刊行”,可以知道这本书是由于福建建阳的书肆黄正甫出版的。(以下简称“黄正甫本”。)卷头有博古生的序文(记载着“癸亥春正月”)、《全像三国全编目录》、《镌全豫(像)演义三国君臣姓氏目录》。本文全体二十卷,各叶是上图下文形式,插图上面横写着小题。版式是半叶十五行,插图左右两边二行行三十四字,插图下面中间十一行行二十六字。
  以前笔者在拙著《『三国志演義』版本の研究》[1]上提起黄正甫本,论述了它是属于二十卷简本系统志传小系统的一本版本。其后,张志和先生提出了世人震惊的意见。他说“黄正甫本就是《三国演义》的最古的刊本”[2]。这个意见惹起围绕黄正甫本的论争来了。首先,徐朔方先生[3]、张宗伟先生[4]、杜贵晨先生[5]和章培恒先生[6]相继提出了异议,他们都主张“黄正甫本还是明末时期的刊行”。张志和先生一个一个地反驳了他们的异议,再强调了“黄正甫本还是《三国演义》最古的刊本”[7]。在这样的论争中,陈翔华先生和笔者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的《新镌徽郡原板校正绘像注释便览兴贤日记故事》为主要的根据,否定了张志和先生的意见[8]。这本《兴贤日记故事》就是万历三十九年(1611)由于黄正甫刊行的,所以《三国演义》黄正甫本也一定是在万历末年到天启年间左右出版的。以后张志和先生还没有反驳,围绕黄正甫本的论争好像得到解决了。
  笔者为了审核《新刻京本全像演义三国志传》[9](以下简称“费守斋本”),它与《三国演义》二十卷简本系统诸本比对了。那时,发现了黄正甫本的文章与其他二十卷简本系统,差异比较大。在拙著中论述了那样,黄正甫本确实是属于二十卷简本系统志传小系统的版本。但是,为什么存在着黄正甫本独特的文章呢?黄正甫本独自的文章有什么根据呢?或者完全独立的文章呢?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了应该重新探讨黄正甫本的文章。
  本文再一次提起黄正甫本,仔细调查它的文章,再考察黄正甫本文章的特征和它的成立过程。
  
  
  二
  
  黄正甫本属于二十卷简本系统志传小系统,它的文章大部分与简本系统诸本一致,在拙著和前稿中已经论述过。看看黄正甫本全体的情况,这个看法确实没有错误。但是一方面,黄正甫本独特的文章在黄正甫本中处处看到。首先看看一个例子。场面是;司徒王允把养女貂蝉要嫁给吕布,一方面邀请董卓来自己家。在宴会上,王允对董卓说要给董卓献上貂蝉。作为比较对象,使用二十四卷系统的嘉靖本[10]、二十卷繁本系统的叶逢春本[11]、二十卷简本系统的诚德堂本[12]和熊佛贵本[13]。(为了明显版本间的区别,留出了适当的空白。版本中出现的异体字,基本上改为正字。以下同。)
  董卓听到了王允的提议,很高兴,而马上就带貂蝉回太师府去了。吕布得知大怒,而逼问“以貂婵许我,为何再送与太师?”王允用花言巧语说“太师听到了将军娶我女儿,今日是良辰,所以带她回去了。”在这里显示的五种版本,内容差不多。而且简本的黄正甫本、诚德堂本、熊佛贵本比繁本的嘉靖本、叶逢春本文章简略。
  再仔细看黄正甫本的文章,可以知道黄正甫本有与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不同之处。比如说,王允对董卓说“欲将此女献上太师”之后的王允和董卓的对话“何以报德。允曰,此女得侍主人,其福不浅。卓曰”、“允曰,天色已暮,先备毡车送至相府。卓起身致谢。车已送貂蝉先行。允拜送卓”这两个地方,在诚德堂本和熊佛贵本中找不到。这三本以外的简本系统诸本都与诚德堂本和熊佛贵本一样,就此处来说,黄正甫本是与其他简本诸本不同的。而且,只在黄正甫本中看到的文字,虽然有些文字的异同或多寡,嘉靖本和叶逢春本(而且其他所有的繁本系统诸本)却也看到的。可是,接连的部分,就是黄正甫本的“相府行不到~”以后到改则部分,黄正甫本的文章与诚德堂本、熊佛贵本差不多。改则之后,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中看到的“曰,此非说话处,同到草舍诉明。布随允到后堂。布曰,有人报我说,你把毡车送一女子入府,非貂蝉而何。允”这一文,黄正甫本中却看不到。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中看到的这一文,在嘉靖本和叶逢春本中也看到(但有些更详细)。一方面,黄正甫本的相当部分只有“曰将军何故反怪老夫”这九个字。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中看不到这九个字,但嘉靖本、叶逢春本中也看到。其后的文章,各个版本有些文字的异同,但文章大概一致。黄正甫本的文章大部分确实与诚德堂本、熊佛贵本等简本系统诸本(特别志传小系统)大概一致,一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例子。
  
  关于黄正甫本与其他简本不同的文章,更深入探讨一下。看看下面的例子。场面是:孙策攻击扬州的刘繇,先打败刘繇大将张英守卫的牛渚,然后进攻神亭。孙策率领几个骑兵,探查刘繇军阵去了。迎击孙策的大将就是太史慈。孙策与太史慈在神亭的山岭一对一地打斗。
  看看这个场面的文章,简本的诚德堂本、熊佛贵本的文章比繁本的嘉靖本、叶逢春本简略得多。黄正甫本也比嘉靖本、叶逢春本简略,但是没有诚德堂本、熊佛贵本那么简略,还是接近于嘉靖本和叶逢春本。就是说,黄正甫本的文章比其他简本诸本详细的部分,其文章、文字就基本上在繁本系统中看到。
  更仔细地看,可以指出以下的事情。在这里显示的例子中,太史慈对孙策告诉自己的名字后,黄正甫本中的孙策的台词是:“策笑曰,捉我便是,你既两人来,吾并力捉你,非英雄也。”,嘉靖本的相当地方作成“策咲曰,我便是。你两个一齐来并我,我不惧你。我若怕你,非英雄也。”,叶逢春本作“策笑曰,只我便是。你既俩人来,吾并力捉你,非英雄也。”,嘉靖本中看到的“不惧你我若怕”这六个字,在黄正甫本和叶逢春本中都没有看见。这样,黄正甫本却接近于叶逢春本。黄正甫本的文章与其他简本不同时,大致有这样的倾向。这个事实可能暗示,简本系统是从二十卷繁本系统分化或做简略而成立的。
  与黄正甫本一样,刘龙田本虽然也是属于简本系统志传小系统的版本,但是二十卷繁本系统的文章混入到刘龙田本的文章中[15]。可是,刘龙田本,有一卷或者有一则等,有一段文章才改变为二十卷繁本系统的文章。而且,偏于特定的地方而出现。所以可以说,刘龙田本的文章是基本上以简本系统的文章为主,一部分变为二十卷繁本系统的文章的,就是说,刘龙田本的文章就是“剪贴”而成的[16]。但是黄正甫本的文章,一部分虽然与二十卷繁本系统很相似,但是如上述的例子那样,在一句或一文的程度上才看到繁本系统的文章。而且不是偏于特定的地方,而是在黄正甫本全体处处看见的。所以黄正甫本和刘龙田本即使都是文章中混入繁本系统文章的,但是这两本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
  
  三
  
  黄正甫本与诚德堂本等其他简本系统不同,它的独特文章很多。在前节已论述了黄正甫本的文章与二十卷繁本系统很相似的例子。但是,黄正甫本与其他简本系统不同时,并不一定与二十卷繁本系统很相似。有时,黄正甫本的文章不但与简本系统不同,而且与二十卷繁本系统也不同。继续看看这样的例子。
  
  场面是:守卫小沛的刘备被曹操攻击,到冀州败走,张飞也到芒砀山逃走了。曹操得胜了,继续去下邳打攻关羽。在下邳关羽迎击曹操,被许褚、夏侯惇追逼了。叶逢春本缺卷五,所以在这里使用余象斗本[17]。
  看看这个例子,简本的诚德堂本、熊佛贵本和黄正甫本的文章比繁本的嘉靖本、余象斗本还是简略。只看简本三本,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中看见的“硬弓数百,尽皆射箭。公当用刀拨之。箭如雨下,勒兵而回”这一文,黄正甫本中没有看到。一方面,黄正甫本中看到“羽无心恋战,欲杀回城,只见箭如雨下,羽以刀拨之,又复杀回”,但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中都没有看到。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中看到而黄正甫本中没有看到的一句,嘉靖本、余象斗本中也看到,而且更详细。只在黄正甫本中看到的一句,嘉靖本、余象斗本中也没有。换言之,在这里显示的例子,黄正甫本的文章与其他诸本差异非常大。黄正甫本中没有的一句就是夹在两个“许褚”的部分,所以可能是个“同词脱文”。但是,黄正甫本中虽然有脱落,但是不是意思不通的。而且黄正甫本中看到的“箭如雨下”四个字,虽然看到的地方不同,但是诚德堂本、熊佛贵本中也看到。文字有些差异,嘉靖本、余象斗本中也看到。那么可以说,这个例子中的黄正甫本的文章,在黄正甫本(或者比较接近的祖本)编辑时,意识到底本的文章而改写的。可能并不是无意识下发现的错误或脱落。
  再看另一个例子。曹操为了打攻汝南、颖川二郡出战,途中杀死黄巾贼余党。那时有一个壮士出现,与典韦打斗不相上下。曹操看了那个壮士的样子,大喜。第二天曹操让典韦故意败走,典韦在出战,再与那个壮士打斗。
  这个例子的冒头部分,黄、诚、熊这三本简本文章差不多,比繁本的嘉靖本、叶逢春本简略。有一个壮士(就是许褚)落于陷阱而被捉,来到曹操面前,曹操亲自解开捆绑许褚的绳索,把衣服给与许褚。其后的部分,嘉靖本和叶逢春本有“问其乡贯姓名”,曹操对壮士(许褚)问他的出身和姓名。诚德堂本和熊佛贵本,曹操解开许褚的绳索后,直接有许褚的台词。黄正甫本呢,曹操解开许褚的绳索后,有曹操对许褚的具体台词“操曰,今天下诸侯各据一方。壮士如此英雄,何不事一明主,因甚屈沉于此。”然后许褚对曹操回答。就是说,黄正甫本的描写是具体的,比繁本系统的嘉靖本、叶逢春本更详细。黄正甫本中看到的这句台词就是黄正甫本独自的,黄正甫本以外的所有版本,就是二十四卷系统、二十卷繁本系统、简本系统,都没有。这样,黄正甫本独自的文章或文字在黄正甫本中处处看见,但是,不过是几个字或几句,并不是插入故事那样的一段文章。就是,可以按照情节的展开或上下文的内容容易补充的。那么可以说,在编辑黄正甫本时,出版书肆或书肆委托的特定人可能改写了文章,然后黄正甫本的文章成立了。
  
  四
  
  如上述,黄正甫本的文章有时与其他简本系统诸本差异很大。可是这不是意味着黄正甫本与其他诸本完全不同的。
  比对《三国演义》诸本的文章时,除了插入故事或插入诗以外,还觉得简本系统诸本相互的差异很大,二十四卷系统诸本相互或者二十卷繁本系统诸本相互的差异不太大。以下关于这个问题论述一下。
  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先生开发的《中国古代小说数字化软件》收录“逐行比对”、“分窗口比对”、“图文对照”、“图像比对”、“字数统计”、“相似度比对”这七个软件,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调查各种版本的差异的[18]。其中,“相似度比对”软件就是用百分比表示两本或几本版本相互的类似度。以下用这个软件调查《三国演义》诸版本三个系统各个的相似程度。使用的版本是:
  
  ○ 二十四卷系统 嘉靖本、周曰校本[19]、夏振宇本[20]
  ○ 二十卷繁本系统 余象斗本、郑少垣本[21]、杨闽斋本[22]
  ○ 简本系统(志传小系统) 朱鼎臣本[23]、诚德堂本、费守斋本
  按照软件的规格,以相当于一百二十回本的一回的两则为一个单位,每个单位计算各个系统诸本的相似程度,然后平均各单位的相似程度为各版本间相互的相似程度。余象斗本缺十三到卷十八,费守斋本缺卷七到卷十,所以从计算的对象除掉了关联部分。
  计算各个版本相互程度的结果是如下[24]:
  ○ 二十四卷系统
  嘉靖本 — 周曰校本 77.93%
  嘉靖本 — 夏振宇本 77.63%
  周曰校本 — 夏振宇本 81.88%
  ○ 二十卷繁本系统
  余象斗本 — 郑少垣本 77.73%
  余象斗本 — 杨闽斋本 76.67%
  郑少垣本 — 杨闽斋本 80.29%
  ○ 简本系统(志传小系统)
  朱鼎臣本 — 诚德堂本 64.30%
  朱鼎臣本 — 费守斋本 66.35%
  诚德堂本 — 费守斋本 65.50%
  看看调查结果,可以知道各个系统诸本相互的文章、文字相似程度,二十四卷系统和二十卷繁本系统都有80%前后,简本系统只有65%前后。就是说,属于简本系统诸本相互的文章、文字比二十四卷系统诸本和二十卷繁本系统诸本差异很大。那么,这样的倾向意味着什么呢?
  无论二十四卷系统或二十卷繁本系统,繁本系统版本文章既然确定了,除了插入故事、插入诗或修改明确的错误[25]以外,不敢故意改变文章了。简本系统诸本虽然不敢故意改变情节的展开,但是比繁本系统积极地改变文章,更做简略化或修改表现了。
  
  这些数字当然包括着无意识地发生的文章、文字的错误。可是不一定只是那些差异。比如说,就刚才使用的二十四卷系统的三本版本来说,嘉靖本与周曰校本之间的差异、嘉靖本与夏振宇本之间的差异,比周曰校本与夏振宇本之间的差异大一些。这因为是嘉靖本中没有而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中插入的11个故事[26]和周静轩诗的有无。一方面,就二十卷繁本系统和简本系统来说,无论哪个组合,类似程度的数字差不多。所以还是可以说,类似程度不仅包括着无意识上发生的错误,而且反映着版本编辑时的积极的文章改变。
  这样,简本系统诸本,在编辑版本时常常积极地改变文章。其中,黄正甫本就是改变的部分比较多的一本。
  
  五
  
  以上,关于黄正甫本的文章再一次考察了。黄正甫本比嘉靖本、叶逢春本等繁本系统的版本文章很简略,插入了关索故事和周静轩诗,完全符合简本系统的条件,确实是属于简本系统的一本版本。但是一方面,它的文章与其他的简本诸本差别比较大。而且那些差别,有些地方接近于二十卷繁本系统的文章,有些地方与所有《三国演义》诸版本不同,就是黄正甫本独自的文章。前者保留着简本系统比较古老的样子,而暗示从繁本到简本的分化过程。后者显示简本系统诸本的文章改变过程的一侧面。那么可以说,黄正甫本虽然是明代天启年间出版的一本版本,但是也是显示《三国演义》版本变迁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
  
  从这十几年来,很热烈地讨论《三国演义》版本的问题。可是,比如版本三系统分化过程,或者简本成立的情况等等,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今后,由于周文业先生进行的中国古代小说数字化和最近在韩国发现的新资料[27]等,这样的问题也不久解决了。那时,黄正甫本一定成为很重要的线索吧。
  
  注释:
  [1]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の研究》,汲古书院,1998年版。中文版《〈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作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光华文史文献研究丛书中的一本,2010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张志和:《黄正甫刊〈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3]徐朔方:《论〈三国演义〉的成书》(徐朔方著《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张宗伟:《黄正甫刊本〈三国志〉非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与张志和先生商榷》,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
  [5]杜贵晨:《关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著作权问题——与张志和先生商榷》,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6]章培恒:《关于〈三国演义〉的黄正甫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
  [7]张志和先生的反驳收录在张志和著《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他也在张志和整理《三国演义 明黄正甫刊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的《前言》上展开了他的主张。
  [8]陈翔华:《〈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中川谕《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再考》(《新大国语》第29号,2003年)。笔者的这篇论文以后叫做“前稿”。前稿的中译是《〈三国志演义〉诸本三系统与黄正甫本的性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9]《新刻京本全像演义三国志传》二十卷,东北大学东北亚洲研究中心藏。
  [10]《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上海图书馆等藏。本稿使用19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影本。
  [11]《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十卷。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藏。本稿使用井山泰山编《三国志通俗演义传》上、下(关西大学出版部、1997年)。
  [12]《新刻京本补遗通俗演义三国全传》二十卷。御茶之水图书馆成篑堂文库等藏。本稿使用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
  [13]《新锲音释评林演义合相三国志史传》二十卷。叡山文库藏。本稿使用《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续辑》(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所收影印本。
  [14]以下黄正甫本的引用由于中华再造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所收的影印本。诸版本的比对,使用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先生开发的《中国古代小说数字化软件》,然后由各本的影印本或书影确认了文字。
  [15]《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二十卷。天理图书馆藏。
  [16]中川谕:《刘龙田本〈三国志传〉和繁本系统版本》《澳门文献整理研究暨数字化论集》,澳门近代文学学会,2009年版。
  [17]《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二十卷。建仁寺两足院(卷一到八、十九、二十)、德国符腾堡州立图书馆(卷九、十)、牛津大学图书馆(卷十一、十二)等藏。本文的引用由于《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所收的影印本。
  [18]关于这个软件,参照中川谕《中国古代小说数字化字化プログラム》(《东方》337,东方书店,2009年3月)、周文业(小林瑞惠译)《〈三国演义〉版本及び応用》(《三国志研究》第四号,2009年)。
  [19]《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北京大学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蓬左文库等藏。
  [20]《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蓬左文库藏。
  [21]《新锲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二十卷。国立公文书馆、蓬左文库藏。
  [22]《重刻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二十卷。国立公文书馆、京都大学文学部藏。
  [23]《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传》二十卷。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伦敦博物院图书馆藏。
  [24]由于计算机的特性,计算结果包括着俗字、异体字等的差异。
  [25]比如说,嘉靖本中正确的文章,在周曰校本中出现脱落,在夏振宇本再修改了。参阅注1前揭拙著第二章第一节。
  [26]关于11个插入故事,参阅注1前揭拙著第二章第一节。
  [27]最近在韩国陆续发现了周曰校本的朝鲜复刻本和朝鲜活字本。关于前者,韩国鲜文大学校朴在渊教授由于鲜文大学校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出版了影印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上)(下)》,2008年6月)。关于后者,2010年3月19日朴在渊教授在南京大学域外文献研究所做了一场讲演,题目就是《新发现之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中川 谕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

黄正甫刊《三国志传》三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