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62

[ 薛玲岚 文选 ]   

试析范成大使金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 薛玲岚

  摘 要:范成大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其《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本文尝试通过这组作品来分析范成大此类诗歌所具有的思想艺术特色。
  关键词:范成大 爱国诗 使金诗 思想艺术特色
  
  宋室南迁,成就了南宋一大批爱国诗人和词人。“提起爱国诗篇,人们自然想到同期诗人陆游。其实杨(万里)范(成大)两家爱国诗也是不可忽视的,只不过由于他们的风格手法和陆游不同,表现得较为含蓄深婉,不像陆诗那么豪迈劲直罢了。”[1]范成大最令人瞩目的爱国诗,当属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他以“祈请国信使”身份出使金国时所写的一卷七言绝句(见《范石湖集》卷十二,以下简称“使金诗”,也有些学者称之为“纪行诗”),“感情深婉,回味无穷”(同上)。使金诗记下了他出使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内容相当广泛。而对这样一组“不论从内容讲和艺术上讲,都可称为杰作”[2]的重要作品,大多数文学史家只注意其具有一定的史诗价值,很少有人从中分析范成大此类诗歌所具有的个人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底蕴,本文试图从此方面稍加探讨。
  公元1170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求陵寝地及更定受书礼。此二事关系到朝廷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辱,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毅然奉命远行万里。在金国君臣的威胁震慑下,范成大仍反复申辩,抗辞不屈,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虽然范成大此行在外交使命上并未取得结果,但是其爱国精神和誓与汉节共存亡的气概却在当时乃至后世被人们广为传诵。范成大在使金途中创作了72首深婉沉痛、震撼人心的使金诗,将其忧国之情和悲悯之心寓于诗中,呈现出诗人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色及深沉的思想底蕴:
  
  一、“愿言续春秋”——具有实录特色的诗史
  
  南宋中期,笔记著作盛行。范成大平生雅好志述,又有 “愿言续春秋”的诗心,他的行旅诗颇有 “以游记为诗”的特色和实录倾向。使金途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政治使命感和史的意识使他的诗歌在写法上趋于实录。周汝昌认为 “‘诗史’这个称号,自杜甫以次,无人足可承当,范成大当南渡之际,庶几仿佛其遗风。”[3]
  自从宋金“和议”以来,每年往来于南北的使臣络绎不绝,这些使臣中,只有极少数的有心之士曾把北行的见闻记录下来。范成大的这组诗,几乎是以日记的方式用诗歌进行写作,他每到一地遇一事,就有对一地一事的观察和反映,这些诗作和纪行文《揽辔录》都成了宝贵的历史社会文献。他随时随地描写沦陷区的真实情景,而贯串在这些反映和描写之间的则是一条极其鲜明有力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从而使这72首绝句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范成大的爱国情感,或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凭吊,或通过对沦陷区残破景象和遗民痛苦的描述,或通过对敌人的揭露和讽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感情往往通过对所接触的某一地方、某一个人、某一真实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因此他诗中的人物、事件、景物、地点,大多是诗人耳闻目睹的,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例如在《相国寺》诗题下小序中说:“寺榜犹佑陵御书,寺中杂货皆胡俗所需而己。”这是诗人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然后诗中写道:“倾檐缺吻护奎文,金碧浮图暗古尘。闻说今朝恰开寺,羊裘狼帽趁时新。”写出今日相国寺残破荒凉的景象,可谓是真实的记录,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的沉痛悲愤之情。
  日本学者大西阳子认为范成大纪行诗受杜甫影响。杜甫确有两组纪行诗,题目基本上为地名,体裁均为五古,为有意创作的组诗。范成大的纪行诗明显受杜甫影响,题目也是以地名为主,形式上均为七绝。但总的来看,杜诗仍未背离 “抒情言志”的诗学传统,主要表达诗人对人生及国家民族命运的感受和看法。相较而言,范诗写法上更客观、更重实录。他尽量以客观的笔调叙写所见,很少夸张,甚至连比喻也不多用。虽然这些诗大部分仍未突破“抒情言志”的传统,但比起杜诗,它在发挥“记录”功能这一方面确实更进了一步。这种思想的产生与范成大生活的时代有密切关系。当时修志蔚然成风,修纂方志除了有明显的“资治”目的,还能通过修方志唤起被阅者的“家园感”和爱国热情,对于树立保卫疆土、收复失地的信念有积极的效果,这也是范成大写这组诗的原因之一。用诗的形式记录那些方志所宜载的内容也是出于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正因为在诗人看来,这些内容对于一个王朝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抒发一己的情志,所以他才勇于走出抒情、言志的传统,让诗歌承担起 “记录”的功能。
  
  二、深婉曲折、意蕴深长的表达方式
  
  这一组使金诗是范成大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表现力强,意蕴深沉。范成大在其使金诗中除了一些抨击金军残暴野蛮的诗作之外,更多的是以深婉曲折、意蕴深长的表达方式透露其忧国忧民之思的诗篇。
  体现在诗中便是:(1)善于使事用典,精致隐秘地传达出一些细微幽约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呼沱河》一诗:“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河神有灵,曾有功于汉光武帝,而今被异族的膻腥之气污染,远不如沧浪之水可供许由一类的高人濯其缨,洗其足。两联诗用了两个典故,传达出多重意蕴:赞河神之功、哀河神不幸、怨河神无力自拔,而最终表现的是与征服者不共戴天的仇恨。(2)典型化的艺术提炼手法,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巧妙统一。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是北宋汴京城里的一座桥,南北是御路,即天街,皇帝出行的必由之路。父老们在这里年年等着皇帝的车驾回来。现在见到了朝廷派来的使者,强忍着泪询问,可是问话一出口就再也忍不住而失声痛哭:“什么时候才能真有朝廷的大军来啊?”按当时实际社会情况来说,似乎不可能有这样公开的表示,但《揽辔录》中多处记载“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曰,此中华佛国人也”等等,那么失声询问应该是诗人对这些情形加以典型化的结果,未必实际存在,但是可能发生,事之所无,情之必有。它的的确确写出了深藏在遗民心中的真正愿望。
  在对国事的忧虑和爱国之情的表达方面,陆游显得慷慨激昂,范成大却相对从容平静,这是由其性格与处境造成的。他的爱国情思与陆游其实是同样深沉和炽热的。范成大十七八岁时连遭母父之丧,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走上仕途后又屡遭排挤,使他养成了“吾其老泥蟠”(《读史》)的老成持重性格。范成大出使金国途中,看到了沦陷地十分悲惨的现实和久经陷落后的麻木之状,因而考虑问题不像在军中生活过的陆游那样激情澎湃,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再者,范成大政治地位高出陆游,这使他更多地了解到上层政治集团的矛盾,更深入地认识到朝廷的苟且偷安、怯弱无能的本质,清晰地看出未能恢复中原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在情感表达上就不像其他文人那样过于率直激切,而显得深沉委婉。
  此外,他在创作上推崇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倡言比兴寄托、委婉顿挫,虽忧愤深广,却以含蓄蕴藉的手法出之,寄托遥深,而这恰恰又使诗的沉郁之感具有了内涵上的深度。
  
  三、历史大语境下的生命观——同情民生疾苦,尊重个体生命
  
  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深重、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饱尝着风雨飘摇的痛苦和屈辱。在这样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怀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家词人,他们的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描述过这段动荡乱离的历史,抒发过伤时忧国之情。但是,就其对民生疾苦的描写、哀苦的揭示而言,其他人却不能与范成大相比。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百姓疾苦的士大夫。在为地方官时,他或尽力铲除弊端、整顿军备,或救灾赈济、兴修水利,为解除士兵疾苦减轻农民负担作了努力。与此相应,他一贯的忧国恤民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人一生曾多次替下层民众呼吁。他不但为后世留下了前、后《催租行》及《四时田园杂兴》(部分)这样的批判现实之作,在他的使金诗中更有许多反映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在使金途中,在身临沦陷区的特殊环境里,在朝夕以国难为忧的心情下,他对于广大下层人民所遭受的涂炭比任何时候都有更深切的体会。
  国破家亡,使千百万无辜的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异族铁蹄的蹂躏之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民,从精神到肉体的痛苦是不难想象的。祸莫大于亡国,悲莫甚于失家,如此之大的主题,范成大在使金诗中,将遗民们的不幸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出来:在《州桥》中,有日夜盼望着南宋军队能打到北方、收复失地,把他们救出苦海而“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的中原遗民;在《清远店》中,有“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的被剥夺了自由,不堪忍受其苦,曾经逃跑过,还庆幸未被杀死而侥幸活了下来的女奴;在《翠楼》中,有见到宋朝使者,倍感亲切,争相迎迓围观的“白头翁媪”;在《内丘梨园》中,有深受金人野蛮统治之苦,十分怀念宋朝的太平时期,看到宋使者便感叹其园中的梨“曾共翁身见太平”的种梨老人……这些苦难忠贞的人民,都在诗人的笔下受到了极大的关切、理解和同情。
  范成大对个体生命的认识,根本上立足于儒家人道主义立场。他笔下那些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固然有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但在更高层次上也代表着他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尊重。在使金诗中范成大把人民受奴役与收复失地的问题同等看待,他的同情和关怀也是出于一向关心民生疾苦的真性情之流露,比那种把山河摆在人民之上的狭隘爱国主义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底蕴。
  总之,范成大忧国忧民的诗篇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文精神,其中闪耀的仁爱思想和人性关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2]周汝昌:《范石湖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吕慧娟,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文中所引范成大诗及诗序均出自《范石湖集》。
  
  (薛玲岚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

试析范成大使金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