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有各自的规律,文学教学应该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上下功夫,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从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作了些探讨。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欣赏 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现状来看,我国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差、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的语文教学注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需要训练,而且需要掌握恰当的方法。美国G·W·阿普斯在《学习技巧》一书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文学阅读也不例外,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何谓方法得当?简言之,把握了其中的规律,才可谓得当。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规律是什么呢?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段话揭示了文学创作和阅读欣赏的规律,为我们进行文学阅读欣赏提供了方法,下面就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谈谈文学欣赏的方法,谈谈如何“披文以入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内在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文学欣赏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识文→明象→得意→悟情→赏艺。
一
《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主要特色是“形散而神不散”,作家往往会用一条线索把所写的内容贯穿起来。通览《荷塘月色》的“文辞”,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以观荷塘赏月色的行踪为线索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作者的行踪可梳理如下:
出家门—→踱小径—→观荷塘赏月色—→望塘岸—→忆江南—→回家门
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和对辞章的整体感知,我们找出了作者的行踪和写作线索,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可以说,这是我们“沿波讨源”的第一个收获。
《荷塘月色》全文8个自然段,每段具体写了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我们还是通过对“文辞”的感知、分析来解答。
第1自然段:用叙述交代为什么要“出家门”。为什么作者一个人月夜走出家门呢?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来到“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一条幽僻的小路上。由2、3两自然段可知作者出门,来到一个似乎远离人世的环境中,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解脱人世的烦恼。
第2自然段:运用描写描绘了通往荷塘路上的景色,展现了荷塘的环境。描写荷塘环境运用了写景(幽僻、朦胧)和抒情(自由感、欣喜感)两种表达方式。
第3自然段:运用抒情揭示了作者身处荷塘环境的心情。
这段内心独白,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到荷塘后作者忘却了人世的烦恼,感到由衷的喜悦。
第2、3两段作者描写去荷塘路上及荷塘周围景色,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月色的朦胧。淡淡月光下清幽的荷塘成了作者“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世界”,因此,作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透过词句,可见作者的喜悦之情。
第4自然段描写月下荷塘:荷叶(数量多、形态美)、荷花(颜色淡雅、形态轻盈柔美、光泽晶莹剔透)、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荷波(闪电般、凝碧、风致)。这段着重描写景物的形态和色彩,用拟人手法描绘景物形态美,用贴切的比喻描绘景物色彩美。月光下荷叶荷花,形态轻盈柔美,脉脉含羞,色彩朦胧淡雅,荷香随微风阵阵吹来,清新宜人,沁人心脾。
第5自然段描写塘上月色:正写(月光如流水)、侧写(青雾、牛乳、轻纱、月影)、总写(月光、月影和谐统一)。这段着重描写月色,先写月光,再以树影写月色,把月光柔和、清新、淡雅、朦胧、和谐的特点,描写得鲜明、逼真、传神。
第4、5 两段作者细致而形象地描写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描绘出一个清新优美、淡雅朦胧、和谐宁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身处如此境界,心情如何呢?此时此刻作者已被“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陶醉了,完全忘却了人世的烦恼。这两段写的是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作者身处此境喜悦的心情。
第6自然段描写荷塘四周景物:树密(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围住)、树色(阴阴的、像一团烟雾)、远山(隐隐约约)、灯光(一两点、没精打采)、蝉声蛙声(以有声衬无声)。
作者正沉浸在观荷塘赏月色的喜悦中,可是当他远望荷塘四周阴沉、灰暗的景象时,由蝉声和蛙声的热闹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因而,触景生情,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于是苦闷又起。
第7、8自然段: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进而联想到六朝时采莲的盛况,并引用古诗句展现当时采莲的欢乐情景,然后与眼前没有采莲人的情景相对照。由美妙的遐想又回到眼前,这不禁又引起作者对故乡江南的怀念,在温馨的回忆中,不知不觉已回到家门。
这两段写得波澜起伏、别开生面。作者的联想,时远时近,思绪时起时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怀念。而对古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故乡的怀恋,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从作者时起时伏、时远时近的联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极力排遣心中的苦闷,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无法超脱,正当作者沉浸在对故乡的美好怀想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幻想超脱现实,最后还是回到现实之中。全文也在首尾相呼应中结束。
综观全篇,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想到游览荷塘,寻找“另一世界”。来到荷塘边,感觉自由自在,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观荷塘赏月色,作者则陶醉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喜悦之情溢满心中;远望荷塘四周,那阴沉灰暗的情景勾起了心中的愁闷,可是作者极力排遣,于是思古怀乡,联想江南采莲时欢乐美好的生活情景,正当作者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时,不知不觉走到了家门口,回到现实,最终没有摆脱“颇不宁静”的心情。由此可见,作者以行踪为线索描写的景,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是作者内心感情变化的具体表现。从字面看写的是景,而在写景中流露的是作者时起时伏、时愁时喜的感情,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淡淡的月光下,淡淡的荷香中,作者逍遥自在,心中泛起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掉的淡淡哀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章通过写景,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
通过对全文8个自然段“文辞”的分析,透过作者描写的景物,我们发现,与作者行踪变化相对应的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其心路历程是:心不宁静—→(出家门)排遣苦闷、平息烦恼—→(踱小径)感受自由—→(观荷塘赏月色)享用美景、忘却烦恼—→(望塘岸)思古怀乡、再寻解脱—→(忆江南)排遣未尽、解脱未了—→(回家门)仍回现实。
如果说“作者的行踪和所写之景”是“波”,那么“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就是“源”。我们从寻找作者行踪和分析写景入手,把握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心中之情,正是所谓“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如果说,找到了作者的行文线索,把握了作者的思路,这是“沿波讨源”的第一个收获,那么梳理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把握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抒写之情,则是“沿波讨源”的第二个收获,也是最重要的收获。
当然,“沿波讨源”到此为止是不够的,应该说还没有找到文章的真正“源头”。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不满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现实?这关系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要找到作品的真正源头还必须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及思想状况。文章写于1927年夏,我们都知道,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荷塘月色》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当时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下的内心世界。
二
由“文”入“情”是文学鉴赏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由“情”再品“文”则 是文学鉴赏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在把握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该明白其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手段而生动有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品味语言、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是训练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下面着重谈谈文章的写景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者展示地域风情,或者在写人记事中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展现环境等等,总之,写景是手段,是为抒情言志等表达主旨服务的。但是不掌握写景的方法、技巧,是无法圆满地达到目的的。只有善于写景,才能自然、真切、生动、传神地言志抒情。《荷塘月色》写作上的显著特色是写景抒情,水乳交融,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反映了作者高超的写景技巧。
文章写景的技巧集中体现在第4、5、6自然段,有哪些方法、技巧值得我们品味、学习借鉴的呢?
(一)写景条理清晰
从全文看,文章随“我”的足迹或行或止,随着“我”的视线或远近或高低,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景物,即按作者行踪和视线的高低远近为序写景。
文章第4、5、6三段是按怎样的次序描写荷塘月色美景的?
总体看,先写月下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4段写月下荷塘。首先大笔涂抹,概略地写荷塘环境,接着工笔细描,细腻地描写荷塘内部景色。写荷塘内部景色,先写景物静态美:从田田的荷叶写到层层叶子中间点缀的荷花;再写景物动态美:从微风送来的荷花清香,写到花和叶子在微风吹拂下的优美风姿,还写到叶子底下的流水。
第5、6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第5段描写荷塘内的月色:先写月光,首先正面描写,再是通过雾、荷叶、荷花的颜色光泽侧面描写月光,接着写月影,最后写月光和月影的和谐统一。第6段描写荷塘四周月色:从近写到远,从上写到下,从树写到树上的蝉声和地下的蛙声。这部分与前面精雕细刻不同,是粗线条式勾勒。
通过分析可见,作者写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二)多层次多角度的具体描绘
从分析写景次序已经可见这个特点,再如写荷花,先写形态,再写色彩,还写香味。对荷塘月色多层次多角度的具体描绘是文章写景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形象、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使用贴切、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从各个角度把景物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充满诗意,韵味无穷。如写荷花,先用拟人手法描绘形态,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荷花的千姿百态、优美动人。再用比喻描绘色彩,真切地表现了月下荷花的特点,而且使人感觉晶莹剔透、高雅宜人。又用通感描写荷香,这种独特的比喻,初看似乎不合理,仔细品味却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那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时断时续、似有似无的歌声,和微风吹来的一阵一阵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极为神似。
这些生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显示景物的真切优美,而且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而“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一比喻则又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四)粗线条式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
对荷塘周围的景物描写是粗线条式勾勒,对月下的荷塘和荷塘内的月色则是精雕细刻。两者结合,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五)抓住景物的特点,真切地描绘了荷塘月色美景
作者笔下的荷塘,既不是艳阳高照,也没有黑夜笼罩,而是月光照射下的荷塘。 荷叶、荷花轻盈柔美与月夜柔和的情境十分吻合。白色的荷花,单个看,像“明珠”,整体看,像“碧天里的星星”,微风吹动荷叶像一道“闪电”,这些是月下景物特有的色彩,文中没有提及一个“月”字,却生动展现了月下景物的素淡和柔美。
作者笔下的月色,即荷塘上的月色,既不是茫茫草原上的月色,也不是波涛翻滚的大江上的月色。月光照射在荷叶、荷花上,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洁白,月光笼罩下,景物“像笼罩着轻纱的梦”,灌木参差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烟雾似的树色,隐隐约约的远山都是月光透过景物呈现出的独特景象。作者把荷塘月色洁白明净而又朦胧淡雅这个特点描绘得十分鲜明。这既说明作者善于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又反映了作者具有高超的写景技巧和深厚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力。
由于作者具有高超的写景技巧,通过对荷塘月色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的描绘,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就作者创造的意境看,其鲜明的特点是:幽静、清新、淡雅、朦胧,这与作者观荷塘赏月色的心境十分吻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的语言向来为人称道,自然、清新、洗练,极有特色,值得细细咀嚼,仔细品味。
参考文献:
[1]唐仁平,翟飚.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2]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桑建中,闫银夫,余中云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校训[M].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贺义宏 安徽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23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