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李甲不分好歹,轻信孙富之言
李甲虽是富家公子但正直忠厚,因此才被京城名姬杜十娘看中,当成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十娘对他投入了真诚的爱情,见公子“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当李甲三天内未借到分毫,十娘便叫小厮四儿将他从大街上硬拉回院里商议筹款事宜,将自己私自攒下的一百五十两碎银交与他,换得柳遇春的同情,帮李甲筹足了所差的一百五十两银子,从而顺利将杜十娘赎出妓院。小说的最后部分,十娘已决心赴死,却还不忘帮李公子讨定那一千两银子,足见十娘对他可谓仁至义尽。
然而李甲却是一个没主见的人,矛盾重重之际,由于孙富的离间,他放弃杜十娘而选择了“和睦的家庭”。实际上李甲完全可以听从十娘于苏杭“权作浮居”的建议,从而得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的理想结果。李甲最终的选择只能说明一点,他对十娘的感情远不及十娘对他的爱,或者说,他对十娘根本就没有投入十分的感情,充其量只是喜欢罢了,这对十娘是极不公平的。他不仅无视十娘对他的好,反而把一个刚认识的花言巧语的孙富当成了知己,十娘“怒”就怒他糊涂这一点。所以当听到李甲说“孙友为我画一计颇善”时,十娘内心就压抑着无限的悲愤,“冷笑”道:“为郎君画此计者,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乎情,止乎理,诚两便之策也。”
孙富乃一奸商,他见色起意,千方百计进谗言,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抓住李甲举棋不定的弱点,看似句句为李甲着想,实则处处为达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是为贪十娘之色。但李甲偏信他,口口声声把他当成大恩人。唯独十娘看得清楚,骂孙富道:“我与李郎备尝艰苦,不是容易到此,汝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一旦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
二、“怒”李甲秉性愚钝,不解十娘话中有话
杜十娘说孙富为“大英雄”一席话,实际上是想通过冷嘲热讽警醒李甲。特别是说到“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时,十娘心酸可见一斑。既然你李甲没把我当人看,那当然是发乎你之情,止乎你之理,对你来说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因而十娘催道:“明早快快应承了他,不可错过机会。”十娘说这些,完全是因为李甲并没有觉醒的态度,是想进一步刺激他,谁知不如所愿,李甲根本没听明白十娘的意思,反要坚持那种做法,故而杜十娘梳洗打扮时不得已嘲讽道:“今日之妆,乃迎新送旧,非比寻常。”“新”是孙富,“旧”是李甲,那意思是,现在你李甲在我十娘眼里,跟那奸商孙富又有何区别,你不再是我心目中的唯一了。这也算是十娘的一种报复,又是进一步的嘲讽和警示,只可惜李公子既不明白,也无悔意,反而“欣欣似有喜色”,使十娘不得不坚定了自毁的决心。
令人费解的是,杜十娘为什么不直接揭破孙富的阴谋,给李甲当头一棒喝?仔细思索可知,这时十娘和李甲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甲已不把她当难舍的情人看,如果十娘直说,不正显得她缺乏自知之明吗?况且也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俗语说,话有几说,巧者为妙,这是十娘的说话艺术。
除语言上警醒李甲外,杜十娘还有行动方面的表现,她用刻意修饰打扮来试探他,这段描写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告别婆婆时的精心打扮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兰芝精心打扮,为的是临别时给婆婆留下个美好印象,如果将来再娶的儿媳不如自己,那婆婆一定十分后悔。杜十娘用意修饰,也是为了给李甲留个美好印象,让李甲将来想起时后悔。所不同的是,杜十娘的这番打扮,还有警醒李甲的意思在里面。李甲竟不懂这个意思,十娘只好“催公子快去回话”,以加速自毁的过程,而悲剧意味也就更浓了。
三、“怒”李甲有眼无珠,始乱终弃做负心汉
杜十娘是聪明人,她之所以把百宝箱的秘密保留到最后,完全是为了试探李甲对她是否真心,甚至想以此来考验李甲。这一点很明显,如果当初就告诉李甲自己有这个无价之宝,李公子当然会对自己好到底,但这么一来,十娘就无从判断这好的真假了,究竟是他看重宝物还是看重十娘本人就不得而知了。十娘的这个做法也确实如她所愿,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试出了公子是个什么人物。公子果然更看重钱财,他竟然为一千两银子将十娘给卖了。后来十娘要怒沉百宝箱,李甲“不觉大悔,抱持十娘痛哭”,这个情节表面看是李甲懊悔不已,杜十娘却心知肚明,李甲的懊悔是看上了百宝箱,绝不是为他自己变心而悔,所以这就更坚定了十娘自毁的决心,痛斥道:“妾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将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最终“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悲剧情愫达到高潮。
杜十娘最后时刻亮明百宝箱这一情节,从全文看并不显得突兀,原因是前文多次进行了铺垫,有伏笔,是高超的艺术手法。一次是这个描金文具首次出现时,“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里已暗示描金文具可能就是杜十娘本人的,而且里面有贵重东西。另一次是半途中缺路费,十娘开箱取钱,公子“不敢窥觑箱中虚实”,十娘下锁后“亦不言箱中更有何物”。这些描写都是伏笔。这与《项链》中最后点明玛蒂尔德所借项链是假的,而前文亦有伏笔一样。《项链》前文有三处伏笔:一是借项链时朋友很轻易地就借给她这挂钻石项链,一是项链丢失后他们找到一挂完全一样的项链时老板说只卖出过盒子,一是还项链时朋友也没有细看就收下了,这些都使最后那个出人意外的结局显得并不突兀。
杜十娘怒骂孙富与李甲,最后自己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这些“怒”已经是爆发的怒,不再是先前冷嘲热讽时隐藏的“怒”了。
(山子恒 甘肃省白银市第三中学 7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