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洞庭湖美景在范仲淹笔下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更加激励了后代无数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范仲淹 《岳阳楼记》 美景 抱负 品析
品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发现作者对洞庭湖的美景作了详尽的品析,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下面将对其作品作具体分析。
一、记事的缘由
《岳阳楼记》中作者写此记的原因是什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为求《岳阳楼记》而写给范仲淹的信《求记书》曰:“山水非有楼观登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1]古人修建楼宇,都喜题字赋诗其上,可见范仲淹是受滕子京之邀而作此记。
二、洞庭之美景
岳阳楼的美景,在范仲淹之前已有人作了详尽的描述。例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衡好月来。”[2]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游。”[2]可见岳阳楼的美景前人已经有详述。就如其文所说“前人之述备也”,范仲淹不再重复别人,而是另开蹊径,换一角度,绕开岳阳楼不写,而是写洞庭湖之美景。《古文观止》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3]先总写洞庭湖胜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接着描写从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的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此景中蕴涵了作者的胸怀和气度。“前人之述备也”结束写景,照应开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然则”陡然一转,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来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引出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异”的描写,并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一)阴天:“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辑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描写了洞庭湖久雨隐晦的凄凉景象,此时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感及而悲”,突出“悲”的主题。
(二)晴天:“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渔歌互答,此乐何及!”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突出“喜”的主题。这两段文字气势浩荡,不可抑制,让人叹为观止。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所说:“这两端文字,描绘了两幅互相映照的图画,气韵生动,意境美妙,它们貌似一幅长长的对联,既对称,又对比,含义丰富,情感如江流直下,诗人动人心魄。”[4]
三、抒情议论哲理之美
迁客骚人见到两种不同之景,则会“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反面说,指出无论个人遭运如何,都应当考虑国家大事。然后用“进亦忧,退亦忧”收束,突出一个“忧”字,由此再转到“乐”的方面来,引出第二个设问:“然而何时而乐耶?”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表达了作者的坚定志向,又含蓄地给友人滕子京以慰勉,体现了范仲淹思想境界之高,欧阳修在其碑文中写道,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是范仲淹一生的准则,他比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更近一步,无论处于何地位,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和朋友,使历代贬职远调之人以此为信条,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之深远,就如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山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般那样给人留下美好的向往和记忆。
注释:
[1]《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4]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海侠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