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00

  

浅析毛泽东诗词的用典特色

◇ 陈 玮

  我国以“诗歌王国”著称于世,古典诗词的成就辉煌灿烂,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不但有政治家的雄韬伟略、军事家的运筹帷幄,更有着横溢的文学才华。他的诗词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思想深邃,笔锋犀利,风格豪迈,将他的人格魅力、智慧才华、理想襟怀与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尤其是他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神奇地化用典故,赋予典故新的时代气息,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对当代诗歌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典故引用方式多样,运用恰当自然,与全诗意境浑然一体。
  毛泽东善于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遗产中采撷最恰当的典故,将典故自然地融化到诗歌的意境中,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如《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华佗无奈小虫何”,据《三国演义》描写,华佗是一位能“去三虫”的擅长内外科的妙手名医,把这个典故用在这里,不但突出了血吸虫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带来的严重危害,而且让人领悟到这绝非医术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漠不关心,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飞将军自重霄入”,汉武帝时充满爱国热情、英勇善战的李广,史称“飞将军”,毛泽东用这样一位为世人称颂的名将,来借以歌颂红军战士机智善战、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用得十分得体恰当。再如《七律·登庐山》中的“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生前多次登临庐山,每次都留下了精美的诗篇,这次他想到的是曾经在庐山脚下当过官、种过田的陶渊明,想到了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又由《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安居乐业的幻想境界提出“桃花源里可否耕田”的问题,把典故与诗歌的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词的用典恰当自然,情趣横生,同全诗意境浑然一体,绝无生搬硬凑、斧凿雕刻之痕迹。
  二、典故引用洋溢着新的时代气息,富有新的生命力。
  毛泽东诗词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赋予典故新的时代气息。如《七律·答友人》中的“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这里的“帝子”在古代不少作家的笔下是忧虑悲伤、凄凉冷落的形象,如屈原《湘夫人》中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句子,李白《远别离》中有“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的句子,还有刘禹锡《潇湘神》中也有“帝子”的形象。然而在毛泽东的笔下,帝子的形象变得热情奔放、心情舒畅了,是因为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落后面貌的伟大壮举吸引了“帝子”,使他们翩然下凡,欣赏人间美景,重新赋予了这个曾广为传用的典故以清新的时代气息。又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那“谪令伐树”的吴刚和“盗药奔月”的嫦娥,一改过去凄凉孤寂的忧伤情态,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再如《清平乐·六盘山》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变成“今日长缨在首,何时缚住苍龙”,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后汉书·张纯传》“仓龙,太岁也”。“仓龙”为通假字同“苍龙”,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显然,毛泽东把神话传说、诗歌的想象、旧社会的现实和新社会的现实有机结合,用意在于使神话传说为歌颂新时代、新事物服务,这是他诗歌用典的基本原则。
  三、典故一经使用,增加了诗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境界迥异,雄奇壮观。
  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只改了唐代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中的一个字,因为平仄要求调整了一下词序,使诗句生动形象、雄健挺拔。李贺抒发的是个人不得志的忧郁情怀,幻想有朝一日一鸣惊人,飞黄腾达于世;而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则是比喻人民革命胜利的凯歌,“天下白”是喻指种过人民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迎来了光明和解放。雄鸡报晓,黑暗驱散,朝霞满天,这是崭新时代的开启和崭新制度的诞生,境界辉煌,蔚为壮观。又如《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一枕黄粱”,是由一个传奇故事减缩而来的成语,有时也做“黄粱一梦”或“黄粱美梦”,故事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毛泽东借此典故,喻指蒋介石等大小新旧军阀头目,还像小说中的卢生那样做着黄粱美梦,虽然他们各自心怀野心,图谋称霸中国,但最终只能是痴心妄想的一场梦幻而已,形象贴切,讽刺恰当。再如《念奴娇·昆仑》中的“飞起玉龙三百万”,古人喜欢用“玉龙”作比喻,元好问曾用来形容瀑布,十分柔美:“谁著天瓢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宋朝张元《雪》诗中这样写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把雪比喻成战败玉龙的败鳞残甲,想象也颇为奇特。但这些境界都远不如毛泽东诗词中三百万条玉龙飞腾显得雄奇壮观,他把东西绵延二千五百万公里、世界上最大山系之一的昆仑山脉的雄劲山势和高寒多雪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凸现了出来。
  四、对典故进行革新改造,注入革命内容,为表达革命主题服务。
  毛泽东对典故进行革新改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取其精华,扬弃消极的一面,注入革命因素,为我所用。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六七处用典,其中最精彩的要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两句了。“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穷寇勿追。”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 秦朝末年,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在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这里是说应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国民党反动派以卷土重来的机会,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又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汉代的列侯,大者食邑万户,刘邦夺取政权后,封赏有功的文武大臣一百多人为侯,“万户侯”在刘邦的眼里是功臣;而在毛泽东的笔下,指的是逆历史潮流、反人民利益的军阀和官僚,对他们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蔑视。再有就是对典故的意思反其意用之,如《水调歌头·游泳》,将古代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改成“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反原意表达的不悦心情,表现了毛泽东畅游长江的勃勃兴致。《卜算子·咏梅》则是对整首陆游咏梅词的“反其意而用之”,词牌、题目、题材完全相同,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则完全相反,这首词是在美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派的反华大合唱正在甚嚣尘上,国内又连年遭到特大的自然灾害的历史背景下吟成的。全词文辞俏丽,刚柔相济,意旨深远,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是那样的悲观消极、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则是这样的乐观积极、斗志昂扬,具有与困难曲折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高尚品质。这首词虽然是为批判修正主义而写,但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具体的政治事件,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总之,毛泽东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表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大量引用典故,但不拘泥于典故。他博览群书,智慧超群,常常能对古诗词中绝妙语句进行改装和再运用,有的甚至只是借用其中两三个字,但能与自己的诗文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而无斧凿痕迹。这样,不仅增添了诗的感染力,而且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其深邃隽永的含意、壮美高远的意境、慷慨充沛的激情,留给我们极为宝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成为当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学习、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繁荣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玮 江苏省南通启东市长江中学 226200)

浅析毛泽东诗词的用典特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