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孔子以降,儒家思想便成为吸引和激励后代知识分子赖以汲取的精神之源,古代士大夫之精神代代相传,从而使得儒家思想的学习愈加丰富、深刻。儒家立足人生现实,审视人生意义、命运以及人的伦理义务、道德责任。了解古代士大夫之精神,便可以了解中国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知道中华民族为何历劫不灭,始终能立足世界,知道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生命和精神动力之所在。本文试从民胞物与、自强不息、浩然气节等几个方面浅谈古代士大夫之精神。
关键词:士大夫 民胞物与 自强不息 浩然气节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儒家思想特别是士大夫之精神对于当今知识分子是否还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于当代人来说是否已是过时,对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是否起积极作用?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先后之道,斯为美。”[1](P8)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P64)现今举国上下共建和谐社会。和谐是人与社会互融、人与自然相和。当今我国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其核心便是“以人为本”,非“以己为本”,这难道不需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吗?前人对于儒家士大夫多有研究,如朱义禄先生《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而本文试将古代士大夫之精神浅要地概括为:民胞物与、自强不息、浩然气节,并试从这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古代士大夫之精神的影响。
一、民胞物与
清黄宗羲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古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合其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贪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3](P665-666)
在士大夫看来,天下民是其同胞,有物愿与之。他们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管是残是缺,都应该照顾好,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他们愿意保护百姓,使天下人不再受苦。不是“大庇天下寒士”,而是“大庇天下之人”。这就是儒家士大夫所独有的拯世济民的博大胸怀,这种胸怀是士大夫仁政爱民的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包涵着丰富的德性修养和治国平天下、利民安百姓的思想内涵。孔子一生都是为实践“仁”而奋斗,从而达到“圣”。尽管夫子圣贤不能通其道,但他为了天下苍生仍然不辞劳苦、奔走四方。“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就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P12)的详述,以达到推己及人。士大夫以“道”自任,以救天下百姓为己任。士大夫的仁爱之心使他们不愿看到百姓无衣无食,他们具有大慈悲心,愿天下人都能衣暖食饱,物有所余。士大夫见到的多是人间疾苦,常思以治之,小而言之是民胞物与,大而言之是大济苍生。“民胞物与”有其仁爱精神,亦有着民本思想所不能涵盖的内涵。
孟子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P11)。孟子认为对待动物应该仁爱,那么对人更应如此。古代士大夫的“仁爱”是主观感情的投入并延伸于社会,“将内在的感情化为外在的行为,通过‘仁’以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得人们有了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4](P31)这种“仁爱”沟通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友爱,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为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提供借鉴,也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诚然,民胞物与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但更多的是如“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指出:‘君为民设,君为民仆;臣为民设,臣为民仆’”[5](P168-169)的思想。
古代士大夫那种积极参与现实的进取精神和拯世济民的博大胸怀以及爱国主义凝结而成的忧国忧民意识,作为一种崇高的文化品格,对当代知识分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从屈原到龚自珍,这些士大夫总能敏锐地发现社会弊端,并为此而深感不安。凡是古代优秀士大夫文人,哪个不为百姓痛苦而揪心,哪个不勇敢地批判现实?
二、自强不息
中国古代士大夫亦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易经》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永不倦而运动,“君子”应效法天,刚健前进而不停止。这种“自强不息”强调人的主观努力,要求“君子”坚持不懈地追求某一种事业,尽管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积极进取,努力奋进,成为后世有为青年立身之重要原则。”[6](P51)孔子在《述而》中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P82),又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P75)之语。“自强不息”是儒家士大夫理想人格“君子”必备的品性之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于统治者而言所强调的是“无懈怠”“无安逸”“无荒废”,对于后世文人有着以下几个重要影响:(1)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方面。人贵在自觉,道德境界高尚并非一蹴而就的,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的内容是客观的,但进行修养的过程却是主观的。所以一个人若是有恒心,不安逸于现状,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那么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就会逐渐提高。(2)在治学之道上的坚持不懈。如谈迁深感诸家编年史书的伪陋肤冗、不足为信,为存信史,谈迁查阅各种资料,访旧吏遗民,遍考群籍,根据档册、地方志来撰写史事,终成《国榷》。两年后此书不幸为贼所盗,谈迁未灰心丧气,他重整旗鼓,重编《国榷》,今世《国榷》108卷、428万字便是其自强不息重撰的结果。谈迁非豪门贵族之士,一个寒儒,无固定职业,或以教书糊口,或以幕僚为生,缺乏财力、物力来维持生活。然而,谈迁能以一个士大夫自强不息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终成大器,为史学之美谈,这也是自强不息的人格境界的升华。(3)在政治领域方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流传千古。他的“正气未息人未息”便是其自况。文天祥认为在宇宙、社会、治国、人生中坚持不息,那么,自然、社会、人事才能常新不腐。[6](P51-55)
自强不息作为士大夫精神之一,作为儒家君子的人格境界,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革命先烈、志士仁人为了理想、真理不怕牺牲。古代士大夫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当今知识分子学习,并对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浩然气节
孟子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P4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2](P268)孟子敢傲视王公大臣与其个人修养以及大丈夫人格不无关系。孟子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培养出一种以“至大至刚”为特点的浩然正气,并以这种精神力量为基础,人才可以体现出非凡的独立人格。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体现出两种精神:一是追求正义事业,如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精神;二是面对丑恶现象等,有一种正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文天祥在国家倾覆的危机关头,平日积累起来的浩然正气鼓舞着他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兵败五岭被俘,但他以历代忠节之士的事迹培养着自己的浩然之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后世多少爱国之士。他的《二月六日海上大战》亦有:‘正气扫地山河羞,身为大臣义当死’的正气之句。从他身陷囹圄到以死殉国长达五年的岁月中,是浩然正气、舍生取义精神在支撑着他拒绝一系列的劝降活动。文天祥把孟子的‘养浩然正气’纳入了他的‘法天不息’的人格境界之中。最后文天祥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不让异族蹂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6](P333-340)谭嗣同为了实现富国强民的愿望毅然为变法流血,留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由于士大夫善养浩然气节,所以他们在面对恶势力、丑恶现象时敢于批评,他们在国家遇难或他们所认为的“义”被破坏时,在浩然正气的指导下他们挺身而出,为国为义而殉身,杀身以成仁。
中国古代士大夫那种为坚持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独立人格节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屈原《离骚》中言:“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中国古代士大夫为了真理而毫不退让,至死不悔。他们向来瞧不起那些巧言令色,阿谀逢迎之徒。西晋潘岳,唐初宋之问、沈佺期,近代周作人都被视为人格低下之人。中国古代士大夫鄙夷那些“有奶便是娘”的人。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P105)这种大丈夫有着为国为民的群体意识,又有坚持原则的精神,于是培养出一股浩然气节,这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最崇高的人格理想。
小结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当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又是怎样的呢?古代士大夫民胞物与、自强不息、浩然气节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古代士大夫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强的理性精神,他们不但思考着如何生活,而且还处处思考着如何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有崇高思想境界并把它付诸实践的人,有公正无私的胸怀并让人景仰的人。”[7](封皮)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救世济民、自强不息、善养浩然之气以及为义而舍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探索学习。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4]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朱贻庭:《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6]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赵敏俐:《先秦君子风范》,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孟子勋,闫博 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7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