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83

[ 李景林 文选 ]   

当代诗歌出路初探

◇ 李景林

  摘 要:当代诗歌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它也出现了边缘化的倾向和虚假的繁荣。因此,目前的中国新诗要繁荣发展,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争取诗歌外部生存空间的宽松,净化诗的内部生态,发挥诗歌批评和论争的神奇作用,加强交流,努力创造出一种全新当代诗歌。
  关键词:生存空间 诗歌批评 民间资源
  
  尽管九十年代甚至新世纪以来的几年中,诗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新诗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读诗的人比写诗的人还少,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诗,这颗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皇冠,难道就永远失去其光泽了吗?作为世界汉语诗歌主体的中国诗歌出路何在?这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课题。但是只要人类的精神之火不灭绝,只要人类的感情之水不枯涸,只要人类的感觉不麻木,诗歌就不会灭绝。
  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新诗要繁荣发展,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让其自由地吸收阳光雨露而茁壮地生长,这样它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一、争取诗歌外部生存空间的宽松
  
  诗歌是一种精神产物,似乎从来都是与以经济为核心的物质世界相抗衡的,也就是说,诗歌精神作为一种主观力量总是努力去超越物质的存在。在今天,商品化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而诗歌是最远离商品的,最拒斥商品的,随着商品化愈演愈烈,为了保持自身的存在和纯粹,诗歌与商品的对立意识越来越强,几乎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诗歌中大量出现对商品的嘲笑、诅咒乃至仇恨,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实在太汹涌,诗歌这片小树林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所以我认为,诗歌作为人类高层次的文化产品,是不应该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大厦是由各种层次的文化来建构的。通俗的、娱乐性、消费性文化可以而且应该由市场来调节,而代表一个国家文化水准的艺术性文化,国家则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政策。这种保护除了诗歌评奖之外,还应设立优秀诗歌集和诗论集的出版基金,或者出版高质量的诗歌著作应予减免税收。
  
  二、净化诗的内部生态,继续清除非诗因素,让诗回到诗本位上来
  
  首先,商品社会是消费性的社会,其生产的特征是复制性。人们在消费的时候所追求的不再是商品的耐久或美观,而是时尚,即附着于商品的新奇与多变。当今诗歌中也有过分的求新倾向,一些诗人错以为新的必然是好的,从而步入追新风潮,今天这个主义,明天那个理论,沽名钓誉,诗歌却没有进步。再加上报刊业和网络的发达、流通渠道的顺畅,任何诗人的有新意的思想、意象和语言一经发表,就会被众多的诗歌作者一再模仿,加以集约化、模式化生产,使那种思想、意象和语言迅速变得太普通而陈旧,也造成诗歌园地中量多质差的问题。诗歌本应是原创性的,模仿是诗歌的大敌,我们希望每一位真正把诗歌当成诗歌来创作的人都力避模仿,抵制复制的诱惑,不断创新,为诗歌这片古老的土地培养出新鲜的花朵。
  另外在诗歌表现政治方面,我们主张诗人应该积极地关心政治,勇敢地面对政治,公正地表现政治,但我们又反对诗歌太靠近政治,从而沦为政治的附庸和奴隶,永恒的诗歌应提防被一时的政治之火所灼烧,以至于艺术标准被政治标准所压迫、所取缔,那也是诗歌的悲剧和灭亡。就以九十年代重大政治事件为例,悼念邓小平同志,97年香港回归,纪念建国60周年等等……围绕每件大事,都有成千上万首诗歌出现,其中有一部分优秀作品,但也不乏一些虚假而乏味、捞取政治资本的诗作。对此,我想我们诗歌对于政治主题,关键不在于“写不写”的问题,而在于“如何写”和“写的怎样”的问题,我们反对那种刻意追求主旋律的做法——将诗歌作为新闻来写,但是也提倡诗歌以自由的身份进入政治,以独立的姿态去批判政治。
  
  三、发挥诗歌批评和论争的神奇作用
  
  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本应是鸟的两翼,缺一而不能飞翔。虽然当今诗歌批评极为活跃,但总给人一种跑龙套和凑热闹的感觉,缺乏批评文学应该具有的良知和眼光。以九十年代诗歌批评为例,可分为两大类,即诗人批评和学者批评。诗人批评富含自身创作经验,看问题比较到位,独立意识也比较强。但是,诗人的批评只是在为他自己的诗作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辩护,派系林立,这些文字有自我中心主义之嫌。比如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几个诗人论争时,批评文章都是充满火药味的,比如王家新就这样评论民间写作,“‘论争’的喧嚣和氛围过去之后,一切仍会归结到这种独立的、知识分子的、个人的写作上来。……而‘民间写作’在今天的提出说到底和写作本身无关,它只是某些人的权利相争策略,也只能把水一时搅浑而已”,观点正确与否暂不评论,这种态度就有失大家风范。一些学者批评文章浮光掠影,轻描淡写,观念陈旧,语言乏味,纯粹是为了给某某诗作吹捧的应景之作。还有一部分学者,接受西方理论,用这些理论去生搬硬套地解释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他们的文章风格枯燥而晦涩,充满了缺乏交待的理论术语,充满了纠缠不清的欧化句式,让大部分人看的云里雾里的。
  我们呼吁更加健康、生动而实际的文人式批评,批评家能够凭借自己的良知和知识,为大家积极推荐优秀诗作,鞭挞垃圾文字,在充分把握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融会贯通,以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的理论阐发出来,结合诗作,自然洒脱,娓娓道来。
  
  四、重视传统,加强交流,努力创造出一种全新当代诗歌
  
  尽管九十年代的诗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还不至于把过去的东西完全否定,传统诗歌中也有很多值得当代诗歌学习的地方,比如它的浓郁诗味,它对汉语的选择使用,它的音韵的和谐,或许都有益于我们当代诗的发展。
  对于加强中外诗歌交流来说,一是华语诗歌体系内部的全方位交流。中国大陆和台湾是华语诗歌的主体;但用华语写作新诗的还有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华侨,在法国、西德、英国、印度都有相当数量的华语诗人。华语是世界上非常优美又被地球1/3以上人口运用的语言,它是一种独具内涵与价值的符号体系。但由于长期各自独立的社会文化风俗的差异,使不同地区的华语也产生了一些奇妙变异,如果相互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开拓表现的领域和形式的规则,一定会促使中国新诗乃至整个华语诗歌来一个飞跃发展。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北岛出国后的诗歌创作,其深度,其广度,都是远超从前的,这或许其中就有我们大陆诗作者需要学习的东西在里面。其次是与外国诗歌文化的交流。新诗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一个诗歌现代化的趋势,现代诗派在诗坛曾几度出现;但奇怪的是几乎每一次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有人担心加强了中外(特别是中西)文化交流,外国的东西传进多了,会不会西化,自己的诗歌文化会不会因此死绝?答案是不会。我们是中国人,说的是中国话,从小读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我们也不怕西化,本来我们的惰性就比较顽强,加之又怕,那就很难吸收外国优秀的诗歌技巧,那就很难发展与创新。目前我们接受外国的优秀的诗歌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并且消化得也很不够。浮躁和急功近利都是诗的大敌。必须将外国的东西与本国的东西在表现当今人类社会生活这一点上有机地统一起来。本国的文化传统固然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根本;但过分地强调传统,实际上就无意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自觉地限定了诗歌发展范式,扼杀了诗本该焕发的生命光彩。开放交流是我们诗歌发展的光明之路。
  
  五、重视新生力量,努力发掘民间诗歌宝藏
  
  民间诗歌不可轻视,民间自有真情,真诗乃在民间,诗歌的未来在民间,市井里处处有珍珠闪耀,田野中时时有奇卉放香。朦胧诗出现的时候屡遭厄运,特别是举办的一次青年诗大展,很长时间都被几位名流认为是小青年的闹剧,而如今,第三代诗、新生代诗的朦胧诗、自由体新诗一样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据统计,我国目前发行的民间诗报有百种以上,而被批准公开出版的诗报刊则只有10种。在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方面,民间诗报刊都有超过正统诗报刊的贡献。活跃于民间诗报刊上的具有新型创作意识的诗人也都对诗歌创作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本文系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项目号:AYQDRW200921。)
  
  (李景林 陕西省安康学院中文系 725000)

当代诗歌出路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