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明雪窦山山灵水秀,自然风光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历来是旅游胜地。古往今来、无数善男信女来此观光、朝胜;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有关雪窦山山水风情的诗作。本文将从山水审美和旅游体验的角度来赏析历代旅游者的作品,感受他们在登山临水中表现出的超越的精神境界及雪窦山山水描摹的艺术特色,从而更有利于挖掘雪窦山自然美的实质,提升其审美意趣。
关键词:雪窦山 旅游诗歌 超越 知性
四明雪窦山山灵水秀,自然风光独特,历来是旅游胜地,清人郑梁说:“四明来自天台,雪窦最胜。”[1]对雪窦山的旅游资源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山内有雪窦寺,千百年来香火旺盛,名僧辈出,吸引了无数文人、善男信女来此观光、朝圣,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山水审美和旅游体验角度来赏析历代旅游者的作品,更有利于挖掘雪窦山自然美的实质,提升其审美意趣。
一、在登山临水中表现超越的精神境界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郑梁父子、李暾、裘琏偕同杭僧亦谙共游雪窦山4日,所作唱和诗多达80余首,收录于《雪窦倡和记》。郑梁在序文中提到:“今观集中诸作,登山临水之兴多,忧民为国之意少。”[2]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他们此次唱和诗的题材的总括,同时也是对雪窦山历代旅游文学主题取向的一次集中反映。在雪窦山诸多旅游作品中,作者往往是借登山临水来表现自己追求“超越”的精神实质。
宋代的史浩对雪窦山水情有独钟,所做长篇《次韵潘德鄜山行》[3](题下注“即雪窦山”)一开始便出以议论,认为“学佛以佛魔,学儒为儒缚”,提出以道家的思想为武器,抛开是非名利,超越世俗人生。然后诗歌的大部分集中写景:“杖锡群峰颠,宫殿浮碧落。下瞰徐符岩,居然在山脚。众水会一涧,颓波泻珠箔。奔放出中涂,隐潭锺万壑。轰如破蛰雷,急似晴空雹。或复地中行,鸢飞鱼自跃。跻攀至飞电,乳窦知谁凿。向来因风絮,句法诚软弱。六花倾万仓,千古无锁钥。蒙润遍寰海,何止洒林薄。凭栏眼欲眩,顿洗眵昏浊。翻身上妙高,愈觉吟魂矍。凿齿对弥天,相视两无怍。只恐星轺登,蕙帐闻怨鹤。”诗人将雪窦山的自然景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涧水崩落倾泻如珠箔,下至潭中奔涌而出;万壑中隐潭一峰耸峙,瀑声如雷,急似冰雹;下隐潭水面鸢飞鱼跃,自由自在,宁静和谐的画面与声势浩荡的瀑布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谢诗压缩写景的手法相比,史浩更注重景的延长,对雪窦山水进行稍为细致的描摹,突出了众水自由奔放、鸢飞鱼跃的情景。从景物的选取中不难发现,作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描摹山水,而是运用山水营造一个超脱的环境,并在这个背景下展示自己的超越心理。物色之赏只是附带的价值,超越世俗,获得心灵的自由才是诗人真正所要追求的归宿。结尾“只恐星轺登,蕙帐闻怨鹤”,运用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只能暂时地、象征性地拥有自然山水的一种遗憾。
明代王守仁写过一首《游雪窦山》,表达了相同的旨趣:
平生性野多违俗,长望云山叹式微。
暂向溪流濯轩冕,益怜萝薜胜朝衣。
林间烟起知僧住,岩下云开见鸟飞。
绝境自余麋鹿伴,况逢林远悟禅机。[4]
诗人说自己素来不喜欢被世俗规范所约束,经常感叹世事盛衰无常。用溪流涧水洗涤官帽,希望也能洗去俗世的尘埃;不喜欢整天穿着朝服,为仕途所累,更羡慕披戴那山间的萝薜幽草,自由自在。“暂向溪流濯轩冕,益怜萝薜胜朝衣”,溪流萝薜同轩冕朝衣的对比反衬出诗人急欲出世的心理。颈联描写山间景色,饶有情趣:林间炊烟袅袅升起,知是寺庙僧人在生火做饭;脚下云海茫茫,不时有鸟展翅飞过。“炊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极富诗意的审美意象,不管何时何地,它总能给我们一种亲切、悠远、宁静、恬淡之感。这种淳朴自然的山间景致更激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从污浊的官场走向清幽的山林,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获得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新鲜体验,从而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
二、雪窦山水描摹的艺术特色
山水诗歌中景物的描摹占据了游览诗的主要篇幅,而山水描摹的功力,成为决定游览诗成败的关键。纵观历代雪窦山旅游诗歌,描山摹水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亦以这部分的艺术特色最为鲜明,大致说来,以下两个艺术特色不可不述。
其一,动景多于静景。自然景观中最能吸引游人注目的是动态的美景,在诗人的审美目光下,即使是草木山石等静景也被赋予了动态的美。这种静中见动的观物方式能够充分体现诗人独创性的诗思,使其在与大自然的精神交流中体会到宇宙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心灵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如南宋孙应时的《游四明山》,紧紧抓住雪窦山山水景物中最富生命力的变化,呈现出大自然内在的神韵,又兼具奇幻与惊险的艺术审美特点,令人赞叹不已。
周遭富佳致,徜徉得穷搜。
妙峰远色凑,锦镜波光浏。
两溪赴聒聒,千丈落漉漉。
深瀑漂随凫,品潭隐灵虬。
倒窥凛欲眩,俯掬清可漱。
涧草高下积,岩花凌乱抽。
挂壁见猱捷,食苓闻鹿呦。
日长转睍睆,雾暗啼钩辀。
修竹奏竽瑟,细溜锵琳璆。
古晴喜弄鹊,畏雨愁呼鸠。
何妨共斋钵,且复荐茶瓯。
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采用全景模式,将雪窦山的景色尽收眼底,但作者的审美注意力不仅仅局限在山水瀑布上,还囊括了周围的草木、鸟兽。动景与静景的巧妙结合使整首诗的风格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一个“凑”字赋予静景以动感,将远近景物的色彩都拉到一起,拼凑出一幅五彩缤纷、赏心悦目的画面,映衬着锦镜池波光荡漾的池水,为静态景观增添了一股灵动之美。作者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倒窥凛欲眩,俯掬清可漱”不仅写出了悬崖的陡峭奇险,也抒发了作者探奇览胜的旅游体验以及对历险过程的享受之情,体现出诗人的山水情怀。“抽”字使静态的植物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突出植物茁壮成长的过程。空旷的山谷,恣意生长的花草,加上林中婉转圆润的鸟鸣,整个山野沉浸在一种静谧祥和而又欣欣向荣的氛围中。受到周围景物的感染,修竹也不甘于沉默,在山风的帮助下演奏出优美的旋律,脚下涓涓细流发出如玉器撞击般清脆的叮咚声。诗人为大自然配备了一组精美的乐器,竽瑟合奏,金石齐鸣,鸟儿是最优秀的歌唱家,生动的比喻使诗歌充满了音律美。纵观全诗,无论是无生命的山水泉石,还是静态的花草修竹都被赋予了动感,这种化静为动的体察方式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生命的共振,从中领悟到一种和谐自然的精神。
其二,闪烁着理性的阳光,散发着知性的色彩。在诗歌当中寄寓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使哲学诗意化,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理性的艺术境界,使诗歌内容更为深刻,耐人寻味。宋代诗人王时会有《徐凫岩》诗云:“绝壑搀空云与平,横飞寒瀑万年生。杖藜平过人间险,独向千山顶上行。”[5]这是一首描绘徐凫岩的绝句,开头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徐凫岩的高绝与险峻和瀑布的壮丽之美。但是诗人的主要目的并非写景,而是旨在模山范水中寄寓自己的理性思想。“杖藜平过人间险”既指徐凫岩的真实地貌,更是用来指代人世间各种困境。诗人仅靠自己的双腿与手中的杖藜,攀上高与云平的徐凫岩,旅途中的艰险使他联想到人生道路中的种种逆境与挫折,而征服大自然的豪情更引发了他的壮志,只有跨越了重重阻碍才能爬到最高峰,领略到自然、山川、瀑布的美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即使知道以后的道路充满未知与困难,仍然要坚持不懈,“独向千山顶上行”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誓登高峰的决心,也体现出他面对险境决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整首诗寥寥数语,却包涵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对自然的征服上升到对人生、命运的征服,饱含哲理,散发出知性的光芒。
无论是游山玩水获取身心的愉悦,还是与山水酬答得到精神上的超脱,抑或借由模山范水阐发人生哲理,我们总能感受到诗人胸中那份山水情怀,品味到他们在字里行间的人生真谛。
注释:
[1][2][清]郑梁:《寒村诗文选·寒村息尚编》(卷2)《雪窦倡和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5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54页。
[3][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1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娄璐琦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