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关注,是新时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回顾新中国文论教材史,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无疑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文本。对此二者从理论体系基础、内容构成特点等方面进行较具体深入的比较、分析,显然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进一步的把握与认识。
关键词:文论教材 经典 比较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是晚清、“五四”以降,诞生、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教材的继续发展。然而,新中国的建立,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等的基本格局的急遽重大变化,使社会文化包括现代文学理论在内的进一步发展前进,发生了整体的根本性的转型与嬗变。
回顾文学理论教材的历史,可以发现,无论中外,现代文学理论教材是典型的现代大学文学教育的产物。它是配合大学文学学科的设置、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的,是作为一定时代公认文学理论研究基本成果的知识读本。新中国建国之前,文学理论教材编撰建构的总体情况,是多元并存的,存在着多样的理论旨趣、文学观念与范畴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和社会总体相一致,文学理论教材也归入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中。中国当代的文学知识生产,形成了其特定的生产模式与特点。总体看,建国六十年文论教材的探索,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蔡仪的《文学概论》与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显然是公认影响较大的经典文本。
五六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理论教材,主要有两类:自编的文学理论教材;统编的文学理论教材。自编的文学理论教材,主要是当时的一些学者,模仿占据绝对主流的前苏联文论教材,所编写的满足当时高校教学需要的一批文论教材。主要有冉欲达、巴人、霍松林等编写的一批教材。这批教材,对于推广加强、巩固苏式文论体系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新中国文艺学的发展, 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统编的文学理论教材,则指六十年代初,在文化方针政策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在周扬等直接领导下,由以群、蔡仪担任主编,集中全国诸多文艺理论专家统一编写的两部文概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文学概论》。
这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照搬毛泽东《讲话》为基本内容的文概教材,出现了所谓学生编教材的热潮,配合当时的“大跃进”等社会运动。这类教材,因其文化激进色彩、内容狭窄等使难以担当文学理论体系的目标与任务、涵盖文学的基本问题等, 难以胜任文论教学的要求。
《文学的基本原理》显然是这一时期特定文学生产方式、学术体制的代表产物。概略的看,以该教材为代表的一批教材,建立了新中国相对统一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初步体现了教材的民族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特色等。但同时,理论内容、来源过于单一,缺乏国际性的多元交流与对话,理论体系政治化、哲学化突出等问题也很明显。
进入新时期,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等的深入开展,文艺学术氛围大大宽松。现代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学习潮流被重新接续, 西方百多年来大量的现代哲学文化、文论等潮流,以空前的速度,接踵而至。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学术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在文论教材领域,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以来,成为国内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理论教材。该教材的理论体系,吸收了新时期学习西方、学术争鸣研究等的诸多理论成果,成书后又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多次进行调整、修订。于1992年初版以来,至今已出了修订四版。关于文学观念,该教材把文学界定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此种文学观念,实际上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相关理论不懈的探索的成果。这方面,主要的理论代表有王元骧、钱中文、童庆炳等。
《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理论教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两个阶段。对这两部教材,从体系构成、理论来源、文学观念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比较、分析,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体系构成总体来看,《文学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指导与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论,多引用列宁的经典阐述。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那么以此为基点与逻辑基础,有关诸种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都由此阐释、生发出来,涵盖了基本的“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批评论”等而形成理论体系,属于典型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制约下的“宏大叙事”型体系,由此也形成了该理论体系严密的整一性、统一性的特点。其理论内容、概念范畴、命题等之间的逻辑联系紧密,有机性强,这是它相对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的一个突出优点。当然,单一的理论来源、思想基础,特定的文学实践基础,也使该体系表现出单一性,政治化、哲学化的理论倾向,难以应对文学实践的不断发展与丰富需求。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整个理论体系则已开始脱离传统建立宏大普遍性体系的观念,表现出开放性、丰富性、理论来源多元的特点,倾向于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化新的理论趋势。虽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思想基础,但理论的具体阐述上避免了以往简单、笼统的毛病,具体提出了“文学活动论”、“文学生产论”等新的理论阐发。在各个理论部分,则大量吸收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论的理论成果,表现出思维观念活跃、理论观点丰富的特点。当然,这也招致了一些人批评其体系理论来源驳杂、理论背景迥异、缺乏有机统一性和逻辑联系的严密性等毛病。很显然,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一与丰富性,是难以解决的一个矛盾。
再具体的看体系构成。作为体系基础、核心的文学观念,在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中,定义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关文学问题的“五大论”内容,都由此核心观念严密的生发开去。各大论“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批评论”的具体内容、理论命题、概念范畴,都与前述的文学观念保持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如“作品论”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创作论”的“文学创作的三阶段”、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创作方法与世界观 等概念 ,“发展论”中“社会经济是决定文学发展的根本因素”,文学起源“劳动说”、文学的人民性、阶级性,“批评论”中“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艺术标准”、文学批评的倾向性等,都根基于作为核心的特定文学观念。由此形成了致力于建构统一、普遍的文学本质的传统型理论体系。
而与此不同,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首先在文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的发展。该体系积极吸收西方近现代主体性哲学转向的认识成果、现代美学以及苏联“审美学派”的理论成果,并参照新时期文学观念的争鸣、如王元骧、钱中文、童庆炳等的观点,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体系构成上,大量引进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成果,以及一定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反映在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如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反映;“作品论”中介绍了丰富的西方二十世纪形式分析理论;另外还有叙事学理论如叙事分析模式、叙事型作品,接受理论等;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文学风格类型等的吸取。总体上,《文学理论教程》已开始脱离大一统的那种传统型理论体系,正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理论来源、构成丰富驳杂,此种面貌,一定程度上似兆示了新世纪初陶东风、王一川、南帆等西方当代批评理论型的文论体系的出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极大的发展了文学观念,但终究未脱出大的意识形态框架,以及体系上的驳杂非整一性的特点等,表明《文学理论教程》在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发展过程中“过渡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凯星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