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52

  

浅议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 隆 胜

  摘 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意境空灵明净、雄阔飘逸之美。这表现在他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意象的空灵剔透,色彩的虚实相间,音响的动静相映方面。
  关键语: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境 禅趣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故最能代表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歌咏自然界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考察了王维的几首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从中来剖析和品味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为方便论述,现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按序表述如下:
  
  一、山水诗的意境美
  
  在山水诗的描写中他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廊,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颔联写近景,步入终南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颈联又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尾联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山居秋暝》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呈现出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山水诗最具典型意义的另一首代表作是《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写他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作抒发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同时也笼罩着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成为王维后期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世人所重。诗中有描写诗人自在自得的一面,如弹琴及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篁的美景,甚至连明月也来作伴,这些意象都同诗人舒畅的心绪有关,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着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这首小诗仅20字,诗人运用了回应、比衬和映对的结构手段,使全诗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读来使人产生回荡呼照之美:“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意境悠远。
  王维的山水诗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将自然美和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
  
  二、田园诗的意境美
  
  至于王维的田园诗,则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其着色不浓,却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画打上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塑像,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雊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紧接着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气的存在。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在画面上,色彩淡薄,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致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维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
  其实,要赏析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的意境美,二者是不能分开而论的。其山水诗和田园诗主要追求的意境前者为“空灵”,后者为“清远”;其所寄寓的意趣前者为“醇雅”后者为“淡雅”,二者几无差异,应当是融会贯通的统一体。而如上文所述,特意将其山水诗和田园诗的意境美分开论述,只是为了使文章的阐述显得层次分明,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把握而已。因此,最好的方法应当是把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合二为一,统一观照,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更全面更准确地品析到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下面,就此观点再来作一些论述。
  
  三、山水田园诗整体观照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丽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景物,他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示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特意境,形成美的诗境。例如他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篇气势流畅,大笔勾勒。其中“大漠”两句写景尤为壮丽,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茫、孤寂、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沙漠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地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从大处着眼,大笔勾勒,还细致刻画出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以动愈发显静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一“照”一“流”,显出松间的宁谧、石上的清绮,读来使人似在其间接受明月、绿水的洗涤。其静谧之感,溢满整个诗境,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澹泊的纯美意境。
  特别是王维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是玲珑婉转,将禅性入诗,开创了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说“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如《田园乐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等都是归隐之作,这些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出对现实冷漠的心情。其中特别是《过香积寺》一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描写了深山古寺的景色:步入茫茫山林,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中。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有小径而无行人,听人声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围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幽静灵空。诗人描绘了幽静的山林景色,更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这钟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氛围。在这里,古木、云峰和渺无人迹的山径以及被危石阻碍的幽咽泉声,还有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月色和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寂静,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的见闻,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故此历代一些诗评家称王维为“诗佛”,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最有神韵。例如:他的被称为入禅之作《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四句诗透着深深的禅意:无人的山谷,芙蓉花默默开放,又默默凋零,没有生的快乐,也没有死的痛苦,非常平淡,极其自然。而对这花开花落作者完全无动于衷,既无花开的喜悦,也无花落的忧伤,似乎早已忘掉自身的存在,和这自开自落的芙蓉花融合在一起。他写芙蓉花仅仅为了说明宇宙和自然虽有色而实空、虽动常静的佛禅义理,但我们却在这空寂之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生命脉搏的跳动,还有一种甘于寂寞、冷落超然的感情。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把客观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全部主观身心的生命感悟,使山水田园景物的形象与自身的形象融为一体,这是其山水田园诗独特的艺术成就。
  真正的艺术具有超时性,所以千年之后,我们仍能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感受到他那挥洒自如的生花妙笔和诗中所带来的超越时空而历久弥新的美的意境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隆胜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民族初级中学 533900)

浅议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