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54

[ 刘军霞 文选 ]   

浅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 刘军霞

  摘 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其中,以“边塞诗人”并称的“高岑”,因他们都曾有过长期的塞外军旅生活,故诗风相近。但他们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各有千秋。本文主要就其边塞诗的不同点进行了浅显分析。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不同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高岑”,其创作主要来源于切身的边塞生活体验和亲历的军旅见闻。据史料记载,高适曾两度出塞,一为燕赵蓟北,一为河西陇右。岑参亦两度出塞,具体地点自陇右以西,直至穷尽唐朝国力所能达到的西部极境。
  正是对边塞生活的极度熟悉,才让高、岑在创作上如龙宫探宝,获前人所未获。他们的边塞诗既有相同之处,如元人辛文房所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又有诸多不同:高诗悲壮而苍凉,岑诗悲壮而豪迈;高诗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浪漫主义色彩突出;高适直抒胸臆,岑参寓情于景。总之,不论是悲、壮情感,还是选材立意,亦或表现手法,都有质的差异。
  
  一、“悲”的感情有程度强弱之别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高岑之诗雄浑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这是由于高适出身贫寒,成年后又参加过较长时间的农业劳动,故对民生疾苦有切身的体会,对当时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能敏锐地觉察,并在其诗中反映出来。如他的《苦雨寄房四昆季》,开始部分描写久雨不晴的自然现象,紧接着就想起农民在这种恶劣气候中的处境,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感慨,把关心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愿望,毫无隐晦地表现出来:“愁肠悯田农,裴回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君门嗟缅邈,身计念居诸!”还有些诗,直接抒发他长期沉沦漂泊的孤寂苦闷,也显得凄清动人。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安史之乱”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高适本人在仕途上又几经挫折,他早年那种豪放悲壮的风格愈益向深沉悲凉的方向发展。如《古大梁行》中所说的:“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有水东流。”
  岑参在反映社会矛盾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较之高适要逊色一些,其诗中直接反映农民悲惨生活的几乎没有,就是在其边塞诗中,也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缺乏高适那样对军中黑暗腐朽现象的深刻揭露。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这样的内容,在岑诗中是很少见的。
  与高适相比,岑诗中的“悲”较多地集中在个人的进退方面,所谓“帝城谁不恋,回望动离骚”(岑参《送赵侍御归上都》)。而对民生疾苦的了解要肤浅得多。高适当然也有个人得失的悲叹,但他的诗视野更广阔,揭露更直接,因而诗中深沉悲凉的味道更浓烈。
  
  二、“壮”的豪情有趣尚不同之分
  
  既然两人“悲”的感情存在程度强弱的差别,因此在抒发“壮”的豪情方面趣尚就不同。殷璠《河岳英灵集》云“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俊,意亦造奇。”的确,高适多直抒胸臆,万壑深情,自胸中喷发而出。他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往往寓景于情,缘情写景,创“有我之境”。不大讲究细致刻画,常常大笔挥洒,给人以壮阔雄浑,豪迈深沉之感。
  岑参则大量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侧重对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进行描绘。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创“无我之境”。他的描写常给人一种“奇而入理” 的感觉。(洪亮吉《北江诗话》)如诗中写狂风的威力:“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写塞外的严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写大军出征的威势:“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这些塞外场景,本身就有真实,壮阔的特点,稍加夸张和想象,便有了“壮”而“奇丽”,“壮”而“峭逸”的趋向。同样写大军出征,高适则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大战的场面和唐军的声威则是:“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虽有夸张和想象,与岑参比,则呈现出一种“壮”而质实的趋向。
  
  三、选材立意有复杂单一之说
  
  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是描写底层士兵还是劳苦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于边塞之事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其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写诗选材多有乐府旧题,如《燕歌行》、《古大梁行》、《邯郸少年行》、《塞下曲》等,和岑参自创新题比起来,因袭的成分多,七言的比例少,但这丝毫也不影响高适边塞诗内容和思想的深刻性。《燕歌行》中丈夫思乡,妻子断肠,将军士兵苦乐不均就是很好的例证。
  岑参因为家世是“国家六叶,吾门三相”,本人也自豪地以“相门子”自居。因此他的生活相对来说有点贫乏,感情上也稍嫌不足,这就使他在字句的锤炼上特别用力。他的诗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般的敏锐的心灵,去感受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和奇异瑰丽的边塞风光,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心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故显得单一。
  
  四、表现手法有现实浪漫之异
  
  如前所述,高适由于出身贫寒,对民生疾苦有切身的体会,且饱经豪门贵族的歧视、压抑,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了反抗并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强烈要求。所以他器识宏深,能敏锐地觉察各种社会矛盾,并在其诗中反映出来,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代表作《燕歌行》,通过对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无情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他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
  岑参的诗歌则感性色彩浓厚。奇特的想象,飘逸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称岑诗“语奇体俊,意亦造奇”。那漫天的黄沙,遮山盖地的浩雪,转动巨石的大风,还有火山 、热海,这些事物经过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的岑参的润色,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边地风光便被罩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如《白雪歌》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一种极为美丽的精神境界。诗人将雪花看成盛开的梨花,在严寒中吹出了一丝温暖的风。真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再如写热海:“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波浪像煮沸似的要煎汉月,波浪里却还有鲤鱼,岸边还长青草,确实很奇特。这种奇丽的边塞诗无疑是浪漫主义支流中的一朵浪花,一朵雄伟的浪花!
  通过以上对高、岑边塞诗不同之处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优秀边塞诗篇,是文章宝库中光芒四射的珍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唐代宏阔璀璨的文化廊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参考文献:
  [1]佘正松.高适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王伟康.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3,(6).
  [3]许总.唐宋诗体派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许黎英.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
  [6]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
  
  (刘军霞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

浅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