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则徐一生功绩斐然,在公文写作上的成绩也为人称道。他在公文写作上表现出的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器识、质朴的文风和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都可以说是实践理性精神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林则徐公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林则徐公文的特色,确立它在我国古代公文中的地位。
关键词:林则徐 公牍文 实践理性 鳌峰书院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人,字元抚,晚年又号俟村老人。林则徐一生主要从事政事活动,只是“余事为诗”,因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公牍文书。其实除去禁烟、水利等早已为人熟知的功绩,它在公文写作上的成绩也是值得注意的,其事业的继承者──左宗棠在《林文忠公政书叙》中就说该书为“ 海内士大夫争相传诵”[1]。可见林则徐的公文很值得进行一番探讨,它在我国古代公文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古代公文发展到清代已为繁文所累,长篇累牍、华而不实的公文泛滥成灾,统治者为了克服这一恶疾,多次下令力戒繁文,但收效甚微。林则徐的公文却自成一家,呈现出不同于当时公文的一种务实的文风,左宗棠也说“ 尝取而读之,有以知公生平居官行政之大略,如景星庆云,照耀天半,郁郁然动人瞻仰,而不能己也”[2]。而这“行政大略”或许是人生思考,透露着实践理性精神的影响。
说到林则徐公文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就要说到鳌峰书院。鳌峰书院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创建,经张伯行的倡学兴教,成为闽省最重要的省立书院并保持着文教中心的地位。所谓鳌峰学术精神,是鳌峰书院百年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成果,以实践理性精神最具代表性。鳌峰书院从创办初期到嘉庆年间的10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历了至少三次发展高潮。经过发展,积极吸收各个时代的学术精华,鳌峰书院的学风非但未随全国学风的转换而摇摆,而是彰显出了闽学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内在品格。
林则徐于嘉庆三年(1798 年)考中秀才,入鳌峰书院学习,直到二十岁考中举人,前后七年在鳌峰书院求学。这七年间,他在山长的引导下,开始研读各种经史典籍,儒、法、道、佛兼收并蓄,为其公文务实文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得益于此间的学习,受实践理性精神的滋养,此后林则徐的公文闪耀出了别样的光彩。
一、以牍明志,以天下苍生为念
闽学的实践精神,培养了林则徐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宏大器识。嘉庆道光年间,清朝正从黄金时代开始走下坡路,政治经济危机暴露,阶级斗争激烈,海防告急,国家可谓内忧外患,身处乱世之中,林则徐通过公牍为民请命,表现出了他的宏大器识。从他的公牍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人本”的治政法则。公牍中所涉,无论是水利建设,方志建设,禁烟举措等等,无不体现着他以苍生为念的宏大器识。他的禁烟告示教诲民众,取得民心,体现着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一月, 任江苏巡抚时,因太仓等地灾情严重,他竟不顾上报秋灾不得超过九月的定例,上奏请缓新赋。当缓赋之请不获准,眼看人民饥苦,林则徐不顾两江总督陶澍踌躇不决,奋不顾身单衔附片上奏,详尽宛转,几于声泪俱下,奏折中陈述了他不得不违旨恳求缓征的理由,语语出于至诚,他为民力争:“窃维尽耿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扑,法令亦有时而穷。……本年漕务自须极力督办,而睹此景象,时时恐滋事端”[3]。这篇赤诚的奏疏最终感动了道光帝,终于收回成命,而批准了缓征苏松等地钱粮的请求。
二、语言质朴无华
中国古代公文文体与文学文体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公牍文章,如《出师表》《陈情表》等,一直被当文学作品得以传颂。我国历代公牍文风格多样,或典雅、或幽默、或张扬……林则徐公牍文体现出的质朴无华,也极具代表性。而这种朴实的文风,也与在鳌峰书院学习期间受到的闽学实践理性精神的影响不无关系。林则徐不可谓没有文采,这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即可得知,但他并不在公文中来展现他的才学。公文本就是处理政务的工具,重在陈述事实或意见。因而他的公文呈现出一种洗练晓畅、活脱自如的务实文风,这似乎更加符合公文的语体风格。如虎门销烟告示,先说明奉谕销烟,进而说明销烟所用之法,最后情词恳切,告诫百姓不可违禁买烟。尤其最后一部分“本大臣、部堂、部辽钦遵谕旨,晓谕尔等沿海居民,在粤夷人,目睹此事并引以为诫,嗣后尔等应震慑天威,安分守法。应知此等毒物,有如粪土,不能吸用,决不许再行违禁购买,以致戕生荡产,各宜凛遵毋违。” [4]语言毫无夸饰,在这等平易的语气中,谆谆的教诲是深入人心的。
三、重于实践,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这一思潮提倡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以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林则徐也是经世致用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鳌峰书院第22任山长郑光策是嘉道间闽省经世致用之学的首倡者,他同时也正是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学习期间的执教山长。经世之学对林则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经世致用学风也融进了他的公文写作中。林则徐的公文表现出了务笃实、勇于创新和注重调查研究的特点。
(一)务笃实
密切联系社会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是经世致用学者的为学宗旨。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学习期间十分敬重的一位学者陈寿祺就把培养务实人才作为育才的重要目标。他特意制定的《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中专列经济书籍一门,以期开阔学生眼界,掌握致用之学,成为“处可立言以传世,出可敷政而佐时”[5]的致用之才。这种育人目标,在林则徐身上得以实现。我们在林则徐的公牍文中看到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奏稿,有关于水利建设的、有关于海防建设的、有关于禁烟举措的、有关于通商问题的……涉及了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方面面,涉及面之广令人咋舌。即使在自己面临生活种种磨难之际,他依然没有自怨自艾,始终关注着社会的现实问题。
(二)勇于创新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能够接受外来新事物,开启了近代维新思潮。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的这一精神同样浸润着鳌峰书院经世致用思想对他的影响。在他的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革除漕运陋习、兴修海塘水利、力主禁烟、整肃盐务积弊,政绩卓著。他相信“地球是圆的”,极力推崇魏源的《海国图志》,并上折子奏呈皇上。在禁毒斗争中,他不但禁烟、销烟,销毁烟枪,而且提供好几个戒毒药方,这种禁戒并用的新思路、新办法更体现了他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注重调查研究
经世致用学者,注重调查研究,这种学风在清朝学者中尤其风行。林则徐在内政方面,不墨守成规,依据实际情况兴利除弊,这一点在其公文中的表现也十分明显。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林则徐以江宁布政使督办江北各地灾赈工作,又奉命升任河东河道总督。林则徐屡次督办河工,不辞辛劳,亲自设计,亲自勘查,在督修堤工时,虽“工长万丈,盛暑烈日中,日必一周,与僚佐孜孜讲画无倦容,雨后徒步泥泞中”[6]。对于河工积弊,则本着“官先事,士先志”的古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他在各个岗位任职期间的公牍文中,总能切中要害, 这与他注重调查研究,不妄听、不偏信,有莫大关系。林则徐在考察吏治上,就更加注重调查,因为吏治的良腐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他在一篇奏折中说:“深思原本,而必以察吏为最极”。因此,他对于考察属吏特别用心而认真。从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内对属吏的考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确系经过一番调查的。道光十五年《江苏省司道府考语清单》涉及官员二十名,个个考语中肯,无论是年龄、籍贯、任职表现都十分详实,甚至官员的身体状况也都了解得十分透彻。如“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甘肃进士,年五十八岁。心正品端,识周虑密,勤劳刻苦,一力筹公,实为不可多得之员。现在患病请假,已委员暂行代理。”
综观林则徐的公牍文,因实践理性精神而显得熠熠生辉,它理应在我国古代公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许是林则徐一生的功绩太过耀眼,而使人们忽略了他在古代公文写作上的成绩,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林则徐的公牍文的研究,确立其在古代公文写作史中的地位。
注释:
[1][2][3][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
[4][7]陈锡祺编:《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清]陈寿祺:《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左海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清]林聪彝:《林文忠公年谱草稿》
参考文献:
[1]许维勤.鳌峰书院的学术传统及其对林则徐的滋养[J].文化教育,2007,(3).
[2]林岷.林则徐的经世匡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1997,(1).
(陈巧虹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