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唐五代词人欧阳炯的《清平乐》一词,其结构形式推陈出新,内容设置独具匠心,情感表达发人深思,堪称一篇景致情深的春日绝唱。
关键词:欧阳炯 《清平乐》 结构形式 内容设置 情感表达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双流县)人。他曾为《花间集》作序,是晚唐五代的一位重要词人。在《花间集》中现存其词作十七首,且经常为人所称道。除被选入《花间集》的十七首词之外,欧阳炯还有三十首词作收在《尊前集》。其中也不乏名篇,《清平乐》便是其一。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镂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一、结构形式——推陈出新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这首《清平乐》就别具一格。它全篇共四十六个字,而“春”字就用了十次,约占整首词的五分之一。虽然在此之前,梁元帝在《春日》诗中也曾多次重复使用相同的“春”字,但与其相比,欧阳炯《清平乐》一词中对“春”字的结构安排却更为精妙。清代沈雄在《古今词话·词品》上卷《蓉城集》中说:“欧阳炯《清平乐》,通首十春字。初在句首,既入句中,始则单行,旋而双见。”这是对《清平乐》中“春”字用法最为精确的概括。
词中作者重复使用十个“春”字,看似简单随意,但实质上都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在词的前半部分,“春”字都位于句首且每句只用一次。而后半部分的前两句,“春”字的数量增加为两个,后两句中“春”字的位置也由句首变为句中。“春”字在词中的位置由浅入深,逐渐发生变化,数量由单到双,慢慢增加。这些都是作者为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精心策划、刻意安排的,只是看上去自然顺畅、不露痕迹而已。这种被清人陈廷焯称为“非正格”的结构形式打破了作词常规,犹如一股新鲜的空气给死板沉寂的词坛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特殊的结构形式,不仅看上去耀眼夺目,读起来更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宋史·蜀世家》记载欧阳炯“性坦率,无操检,雅善长笛。”欧阳炯耽于声乐、精通声律,这在他的词作中经常体现出来。《清平乐》便是最佳代表。词的上阕押仄声韵(去声中的八霁),下阕押平声韵(下平声中的十蒸)。这种平仄交替让人觉得有种抑扬顿挫的味道。除此之外,还有那十个“春”字随着它们在词中位置的变化与数量的增减,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富有节奏。
二、内容设置——独具匠心
既然作者在形式上有意十次重复一个“春”字,那么他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必定与春有关。词中首句“春来”二字,以主谓结构道来,点明时间节气,引起下文,起到了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的作用。由于责任重大,用途与众不同,因此,它的结构在十个“春”字的修辞中也最为特殊。
在接下来的九个有关“春”的修辞“春雨”“春地”“春燕”“春幡”“春缯”“春闺”“春灯”“春心”“春梦”,它们都属于偏正结构,“春”字在其中都是起到修饰的作用。然而,这种修饰与形容,其内在又有所不同。“春雨”“春地”“春燕”三组所修饰的“雨水、大地、燕子”,它们都是自然界的事物,是我们经常看到或写到的景物,是符合常理的景物描写。
而后面的“春幡”“春缯”“春闺”“春灯”四组则不同。“幡”是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缯”是丝织品的总称,它们在这里都是指女子头上的饰物。试想,女子的饰物用“春”来形容便已经使人觉得有些奇怪。倘若如此,那么后面“春闺”与“春灯”的说法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这四组修辞在词中就是超出常理、稍加抽象的事物描写。
最后“春心”“春梦”两组,“心”与“梦”都与人有关,它们都是用来写人的。这是从景到物再到人的一种过渡。与上面描写“春雨”、“春燕”、女子的闺房、头饰不同,此处是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对人的精神思想层面的揭露,是对人内心灵魂深处的展现,是整首词的主旨。
从开篇引题到中间以自然景观、人文事物的合理与非合理描绘,再到最终揭示主旨,作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把整首词的逻辑结构安排得整齐而严密。
在词的上半篇中,作者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逸趣横生的春景图:春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来到人间,阶前的细雨密密绵绵,犹如根根丝线。杏树下花香沁人心脾,繁花过后的花蒂在枝头摇摇欲坠。一阵微风吹来,它们便随风飘舞。落满杏花蒂的地面就如同仙女编织的红色地毯。远处的几只春燕,它们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急着跑出来舒展筋骨,顺便向人们报告春天的信息。它们随着风势来回穿梭,像是要在不断的飞行中表达自己的快乐。
下半篇里作者又刻画出了一张凄美恬静的人物画:望着雕刻精美的头饰,闺中女子却无心梳洗打扮。夜深人静时,她独自一人在闺房中看着那忽明忽暗的灯光出神。她的思绪早已超脱躯体,飘向远方。在无数次的回忆和想象之后,最终只剩下失落与悲伤。空荡荡的闺房中,只有一盏孤灯相伴,更添了几分惆怅、几丝凄凉。随着夜愈深、愈静,女子的心也越乱、越难平。最后,无奈之下,她只好把自己的心愿都寄托在梦中,企图在“春梦”里寻找一份安慰和宁静。
词的上下两阕:一阕写景,一阕写人;一阕歌颂美景,一阕抒发哀情。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了移步换景、转移视线的手法。从台阶到细雨,再到地面杏蒂、空中春燕,作者的视线由低到高、渐行渐远。但这些都属于户外的景象。下阕词中,作者的视角由户外转向了室内。从细小的头饰到闺房春灯,再到人物的心绪、梦境,词人的描写又是从小到大、由浅入深。所以说,《清平乐》整首词蕴含了多种艺术技巧,只有用心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三、情感表达——发人深思
《清平乐》一词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以前艳情词“浓艳淫靡”的弊端,写得含蓄而委婉。作为“花间词人”之一的欧阳炯,自然是受“缛采轻艳、绮靡温馥”的花间词风影响,喜欢创作一些“轻柔艳丽”的艳情词。他的《浣溪沙》被称为“自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在《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中也写道:“炯曾序《花间集》,其词最艳。《十国春秋》谓其宫词淫靡,甚于韩偓,实则其小词亦然。”由此可知,欧阳炯的艳情词多采用一种轻艳淫靡、粗俗直露的方式来表达男女间的相思别恋。然而,《清平乐》却不同。
虽然《清平乐》的内容同样与男女间的离愁别恨、相思爱恋有关,但它的表达方式却与前者完全不同,而是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手法。词的前半部分,作者用自然界的景物来反衬自己的心情,丝毫没有提及男女情事。若不看后半篇,还会让人误以为这首词是在写春天景象的咏物词。即使在词的后半部分,作者也没有一语道破,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是从物品着手,进而以环境和气氛来渲染,直到最后才慢慢点破。即便如此,作者也只是说出“春心缭乱”四字。至于“是何春心?”“为谁缭乱?”等问题还有待读者进一步思索。“非干春梦无凭”一句,更是写得隐约朦胧、闪烁其词,给人留下无限的猜想余地。
纵观全词,它透露着一股清新、明快的气息。细细品味又会发现,它还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这种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卷六对欧阳炯词的评价用在此处最为精妙:“欧阳炯词,艳而质,质而愈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大概词家如炯,求之晚唐五代,亦不多觏。”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刘俊伟.《十国春秋》欧阳炯生平考异[J].文献,2003,(1).
(贺姗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