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西方美学史中,崇高的概念被罗马时代的朗基努斯首次提出来,成为美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后来,崇高又经过了康德、博克等人的研究与发展,使之与美较为严格的区别开来。在西方美学中,总的来看,美学家们普遍认为崇高是冲突的,是一种对立,只有叔本华认为崇高是一种主客体的交融。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孔子首先提出了“大”这一哲学美学范畴,“大”和壮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的崇高范畴是异曲同工的。本篇论文主要对崇高概念做一个综述,并对崇高体验做一下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崇高 崇高体验
一、何为崇高
在西方,朗基努斯是第一个提出了崇高范畴的人。在《论崇高》中,朗基努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且,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中,还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自然界中的崇高在于自然事物的广袤无垠、惊人气势,即自然事物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朗基努斯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来自于伟大的人格、高尚的精神和如痴如醉的感情,这些都可以带来崇高。至于艺术中的崇高,朗基努斯认为,崇高是振奋人心的,乃至惊心动魄的。这个崇高主要是指艺术的内容。他还认为,崇高可以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在崇高面前的渺小和平庸的感觉可以激发人的那种奋发向上的天性,去征服,去超越,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激发出自豪感。
博克对于崇高的分析与研究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将人类的情欲分为两种:自我保存的情欲和社会生活的情欲。而崇高涉及的是自我保存的情欲。“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1]
博克认为,崇高都是可恐怖的,恐怖带来痛感或快感,引起人强烈和深刻的体验。
在康德看来,崇高是一种审美判断。崇高是无形式的和无限的。崇高所产生的快感是间接的、消极的快感,是由不快感转为快感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康德又把崇高区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的大。这个“大”是审美判断中的大,是绝对的大,是观念中的大。力学的崇高指威力的大。崇高对象的威力不可抗拒,我们在这种威力面前时是无力与渺小的,但是却也唤起了我们内心的力量。自然威力本身不是崇高的,而是我们心中产生的崇高感的诱因。
以上是几位美学家对于崇高的理论。笔者基于前人的理论,对于崇高也有一些的看法。诚然,崇高既有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于生命的希望与珍惜,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山川、大河、日月星辰等一切美好甚至于一些令我们恐惧的灾难都是崇高。在人类自己的身上,我们也会看到某些人身上散发出崇高。舍己为人,坚强无畏,意志坚定,理想远大等这些人格上的崇高。事物的巨大,辽阔,壮观可以引发我们的崇高感,事物本身所蕴含的力量与精神同样可以激发我们的崇高感。例如,无论是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深邃辽阔的天空、无限的宇宙,还是拜读流传久远的经典之作、探究伟人的伟大人格都会引发我们的崇高感。笔者认为,崇高不但与事物本身的表现与本质有关系,也与主体自身的审美紧密联系。崇高是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产生的。一个内心没有崇高感的人,面对再崇高的事物也不会产生崇高的感觉;同样,一个本身不能体现崇高的事物,无论什么样的主体也不会对它产生崇高感。主客体的这种互相作用,有时表现为相互对立,冲突;有时也表现为主客体的内在统一,即和谐。例如,欣赏大好河山,壮丽的景色会使我们产生叹为观止的崇高感,这就是主客体在内在上的和谐统一,壮丽的山河不会带给我们恐惧或者痛苦,但却使我们不自主的融入其中,物我两忘,产生崇高感。然而,在我们目睹灾难后的大地,比如这次的汶川地震。我们看到满目疮痍的灾后现场,那种震撼的感觉也是崇高,是一种结合了痛苦与恐惧的崇高。这种崇高便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产生的。不论是对立、冲突还是和谐的崇高,到最后都是让人的内心升起一股力量,是征服,是超越,是无穷的干劲!人不可以没有崇高感,这对于我们精神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二、崇高体验
崇高体验是我们在面临自然界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带有痛苦、恐惧或狂喜的一种激情的体验。当我们面临深邃浩瀚的宇宙,多少光年的过去和不可知的未来,人类的渺小与无力震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产生深深的自卑,在大痛中激发斗志,更奋发向上;当我们登高远眺,感于自然的奇妙造化,沉浸与天地之无限的光辉之中,有一种充实而又深沉的狂喜;当我们徘徊于远古遗址、先人祠堂,不免有物转星移,时光飞逝,继而思吾之存在只是时间的一瞬,人生几何,不免产生无言的孤独感;还有,当我们面临专制的强压,非人制度的桎梏,压得自己生不如死,悲愤万分时,我们不消沉,不屈服,坚定信念与之斗争……上述几种体验都可以视为崇高体验。
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中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充实而有光辉的大美。它有一种维护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和维护人类自身物种延续保存的健康向上的正气。崇高体验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使人振奋,清醒,并努力追击。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无情的灾难使很多的人们失去了家园,给大地和人的心灵留下了创伤。但是,当我们站在震后的废墟上,一片片倒塌的建筑前,我们感到的是无尽的痛苦与恐惧。可是,初恐惧,继镇定,蓦然发现,无论自然是多么的残酷,我们可以观照你,征服你,你摧毁的我们还可以再建立,我们还是会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因而,我们更伟大!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所有的崇高体验都会是人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精神迸发出来,敢于为崇高事业忍人所不能忍,抛洒热血,甚至于贡献生命!
感知崇高体验,不但要求事物本身具备崇高,还有赖于我们要有高尚的心灵。就如同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心胸狭窄、麻木不仁的人是不会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验到那种崇高的献身体验的。
崇高体验是人类提升自身向更高境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多少年来一直生生不息并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化的重要原因。崇高体验让我们意志坚定的对抗灾难和专制,保存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说,有了崇高体验,人类就远离了蒙昧时代,并且会向着更好更健康更长远的方向发展的!
注释: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第237页。
参考文献:
[1]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梁一儒.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毛丽娜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