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49

  

《三国志演义》在韩国的传入及出版之研究

◇ [韩]闵宽东

  编者按:
  明清是我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明清小说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起构成了纵贯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三国演义》首开古典小说章回体之先河。国内外学界对明清小说尤其是对《三国演义》的研究经久不衰。为给专门从事《三国演义》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对明清小说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平台,本刊特开辟“《三国演义》与明清小说研究专栏”,每期将刊登国内外有关《三国演义》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的精彩论文。今年,韩国鲜文大学的朴在渊教授在韩国发现朝鲜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引起了中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对《三国演义》的新一轮研究热潮。近期,本刊将陆续刊登一批关于朝鲜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研究的专题稿件。
  本刊真诚欢迎专事《三国演义》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不吝赐稿(字数尽量控制在1万字以内,特殊稿件可不限字数,专栏文章稿酬从优)。
  
  摘 要: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
  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关键词:三国志演义 韩国的传入 出版 翻译 翻案 坊刻本
  
  一、引言
  自朝鲜时代以来,《三国志演义》一直是较为亲熟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虽然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但是从朝鲜时代传入到韩国之后,上至士大夫下到一般庶民,形成了相当广泛的读者群。因此,《三国志演义》成为韩国古典小说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不论是现存的版本与翻译及出版状况,还是从古典文献记录和读者层来看,都是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不仅如此,韩国古典文学的诗歌、散文、杂记、民间故事、俗语方面,均受到了《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笔者收集[1]韩国古典文献记录及目前韩国所收藏的与《三国志演义》有关的版本资料,再度考证《三国志演义》在韩国的传入时期与朝鲜时代的出版及翻译出版情况等问题。
  
  二、传入韩国的时期
  
  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三国时代,在韩国的三国时代(西纪4世纪——西纪668年,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到高句丽。此记录最早见于《后周书》,如下。
  “高句丽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2]
  如上,我们可考证到正史《三国志》在三国时代已传入韩国的事实。此外,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最近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发现的新资料《老乞大》(据推测为高丽末编纂)中云:
  更买些文书:一部《四书》,都是晦庵集注。又买一部《毛诗》、《尚书》、《周易》、《礼记》、《五子书》、《韩文》、《柳文》、《东坡诗》、《诗学大成押韵》、《君臣故事》、《资治通鉴》、《翰院新书》、《标题小学》、《贞观政要》、《三国志平话》。 这些货物都买了也。我拣个好日头回去。(《老乞大》,韩国学中央研究院[C-138],47a-7b)。[3]
  上述内容叙述了高丽商人买书的场面,他购买的书籍目录中有《三国志平话》,因此可证明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韩国的事实。[4]此外,罗贯中的通俗小说《三国志演义》版本最早的传入记录是朝鲜时代宣祖时期。《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卷三曰:
  (宣祖2年6月[1569年]壬辰) 上御夕讲于文政殿,进讲近思录第二卷。奇大升进启曰:顷日张弼武引见时,传教内,张飞一声走万军之语,未见正史。 闻在《三国志衍义》云。 此书出来未久,小臣未见之,而或因朋辈问,闻之,则甚多妄诞。如天文地理之书则,或有前隐而后著,史记则初失其传,后难臆度,而敷衍增益极其怪诞。臣后见其册,定是无赖者,裒杂杂言,如成古谈。……(中略)……自上幸恐不知其册根本,故敢启,非但此书如楚汉衍义等书,如此类不一,无非害理之甚者也。
  该记录为朝鲜宣祖二年(1569年)六月的事件,从“此书出来未久”的事实记录,可推知《三国志演义》传入时期至少于1569年以前。当时传入朝鲜的版本可能是明嘉靖壬午(1522年)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或《周曰校甲本》(1552年版)。从《三国志平话》传入的记录来看,嘉靖壬午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也必定传入了朝鲜。
  总之,再度仔细考察《三国志演义》传入朝鲜的时期,《朝鲜王朝实录》宣祖(1569年)卷3曰:“自上幸恐不知其册根本,故敢启,非但此书如楚汉衍义等书,如此类不一,无非害理之甚者也。”从1569年如此言及《楚汉演义》等书的记录,可知当时其他演义类小说也颇多,并传到朝鲜半岛。通过以上文献记录上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确认,《三国志演义》至少于1522年——1560年前后传入了韩国。
  
  目前所见的版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第一才子书》、《四大奇书第一种》、《绣像全图三国演义》、《增像全图三国演义》、《精校全图绣像三国志演义》等。 其中,大半都是以罗贯中(明)撰、金圣叹(清)编、毛宗岗(清)评本为主,出版年度也以清代刊行的版本为最多。
  刊行出版的书局则是“扫叶山房”、“江左书林”、“上海书局”、“上海广益书局”、“上海锦章书局”、“三多斋藏版”、“同文书局”、“成文信”、“上海时中书局”、“上海善成堂”、“翠筠山房”、“文兴堂”、“上海蒋春记书”、“中新书局”、“天宝书局”等。其中,在上海出版的版本占了相当多数。由此我们可知,当时与上海的交流较为频繁和密切。[5]
  
  三、在朝鲜时代的出版
  
  在朝鲜时代,图书出版甚为旺盛,因此关于中国小说方面的出版也不少。特别是文言小说的出版比通俗小说还多。目前在朝鲜时代出版过的中国古典小说大约有18种。其中,出版得最多的就是《三国志演义》,它出版过数次。为了说明的方便,下面将朝鲜时代出版过的中国古典小说目录和出版时期详细分析如下:
  如上表所示,朝鲜时代出版过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半都是文言小说,并且出版时期大略是15世纪有2种,16世纪有7种,17世纪有4-5种等,大部分集中在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特别是16世纪出版文化极为旺盛。
  (1)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出版
  在朝鲜读者的欢迎之下,《三国志演义》很早就有了朝鲜出版本和翻译本。朝鲜版本有两种,一为中文版,另一种为韩文版。其中最早的出版记录,发现于朝鲜时期《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卷三:
  上御夕讲于文政殿,进讲近思录第二卷。奇大升进启曰:顷日张弼武引见时,传教内,张飞一声走万军之语,未见正史。闻在《三国志衍义》云。此书出来未久,小臣未见之,而或因朋辈问,闻之,则甚多妄诞。如天文地理之书则,或有前隐而后著,史记则初失其传,后难臆度,而敷衍增益极其怪诞。臣后见其册,定是无赖者,裒杂杂言,如成古谈。非但杂驳无益,甚害义理。自上,偶尔一见甚为未安,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带中詔及赤壁之战胜处,各以怪诞之事,衍成无稽之言。自上,幸恐不知其册根本,故敢启 ……[中略]……《剪灯新话》鄙褻可愕之甚者,校书馆私给材料,至于刻板,有识之人,莫不痛心。……[中略]……《三国志衍义》则怪诞如是,而至于印出,其时之人岂不无识。 观其文字亦皆常谈, 只见怪僻而已。……[中略]……薛文清《读书录》亦其一也。今方印出,议论亦不能无疵学者以为考见之资可也。……[中略]……《四书章图》今虽印出,而此意当可知也。近来印出者,又有《皇明通纪》,凡作史者,必见一国终始而成之,乃为正史。
  
  上述记录中,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三国志衍义》则怪诞如是,而至于印出。”这证明1569年以前韩国国内已有出版《三国志演义》的事实。这里“印出”的字意就是在朝鲜出版的意思,而不是从中国印出来的意思。
  最近,朴在渊发现了个人收藏(李亮载)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活字本一册(第8卷)。 新资料《三国志通俗演义》活字本原本在中国刊行(1522年)以后,于1560年初中期的明宗年间被重新印出。书志情况为;11行20字,30.5×17.5㎝,半郭23.2×16.5㎝。它是韩国现存《三国志演义》刊行本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部,也是中韩日三国最早的一部金属活字本。另外,在韩国出版的版本中有朝鲜时代耽罗(济州道)开刊,该书是周曰校刊行的翻刻本(13行24字)。书名为《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现收藏于藏书阁、奎章阁等)。它是可能耽罗丁卯(1627年)朝鲜翻刻的《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本。[6]
  朴在渊认为“活字本是以《周曰校甲本》(1552年)为底本,参照《嘉靖壬午本》(1522年)刊印的。活字本在16世纪60年代初中期刊刻后,在朝鲜才以《周曰校甲本》为底本翻刻多次”。笔者大体上同意他的看法,但活字本是以《周曰校甲》为底本,参照《嘉靖壬午本》刊印的见解, 还要考虑。他将整个《朝鲜活字本》与两个版本进行校勘,发现与《周曰校甲本》相同的有500多字,与《嘉靖壬午本》相同的则有200多个字,可见《朝鲜活字本》更接近《周曰校甲本》。但《朝鲜活字本》不同于《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甲本》的部分, 以及《朝鲜活字本》、《嘉靖壬午本》、《周曰校甲本》三个版本各不相同的文句部分, 则无法说明。因此,《朝鲜活字本》应该是根据一种中国更早期的另外的版本直接翻刻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除了上述的两种朝鲜出版本以外,在朝鲜时期还曾有几次印刷出版,例如《贯华堂第一才子书》、《坊刻本三国演义》等,它们都广泛地流传。
  其中,朝鲜肃宗年间(1674-1720年)再次出版总20卷20册(卷首,19卷,合20册)的《三国演义》,其书名为《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或《鼎峙志》。对于此版本的出版记录有李瀷(1681-1763年)的《星湖僿说》类选九:
  《三国演义》……在今印出广布,家户诵读,试场之中,举而为题,前后相续,不知愧耻,亦可以观世变矣。
  如上例所述,从“在今印出广布”的记录,可推定大概是在1700年前后的出版记录,这就是《贯华堂第一才子书》。这里的“印出”也就是在朝鲜出版的意思。此书共20卷20册(卷首一卷,内文十九卷),封面题为“圣叹原评,毛宗岗评点,贯华堂第一才子书”。卷首含金圣叹序一则、读三国志演义法二十五则、凡例十则及总目。第一卷头为“四大奇书第一种之一,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此外有总评,有眉批。[7]其版本现收藏于韩国中央图书馆、藏书阁、奎章阁、高丽大、延世大、成均馆大学图书馆等处,也有覆印本。
  (2)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
  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首先看坊刻本的情况,如下:
  *京版本(首尔出版本):
  《三国志》:
  红树洞坊刻本:5卷3册,咸丰已未(1859年), 现为金东旭收藏。
  美洞新版:5卷5册,同治(1862-1874年), 美洞新刊,大英博物馆藏。
  宋洞新版:刊年不详
  《别三国志》:南谷新版,刊年不详
  《桃园结义录》:下 17张本,刊年不详
  *完板本(全罗道完州出版本):
  《华容道》:2卷1册,3种
  82张本:上34,下48,丁未(1907)孟秋 龟洞新刊。
  84张本:上40,下44,戊申(1908)8月 完山梁册房开刊
  83张本:上34,49,刊年未详(推定为1900年以后)[8]
  《三国志》:85张本,(楷书体本,半草本,梁册房本),刊年未详
  《谚三国志》:(上卷47张,下卷18张(孔明先生实记),合65张本),刊年未详
  *安城版本(京畿道安城出版本):
  《三国志》:20张本(残本一册), 光绪年间,安城东门里新版
  其后有几次重刊。[9]除了《三国志演义》的活字本以外,还有笔写本亦甚多。另外,因为《三国志演义》的内容浩繁,所以有的选编其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做为一本书或一部翻译本。 如《关云长实记》、《张飞马超实记大战》、《赵子龙实记》、《大胆姜维实记》、《华容道实记》、《赤壁大战》、《三国大战》、《山阳大战》等。这些都是《三国志演义》的副产物。
  《三国志演义》自朝鲜时代传入以来,读者们所阅读的版本除了引进的原本之外,还有抄录、重刊、编撰、翻译等版本。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韩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情况。
  《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可分为“完全翻译本”、“部分翻译本”、“翻案本(改编)”等。“完全翻译本”:有根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翻译的藏书阁收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总39卷39册,25.4x17.4,9行20字内外,双行注。另外高丽大、中央图书馆也有此翻译本。[10]此外,金东旭收藏的15册(2-19卷)、13册(4-19卷)、6册(6-12卷)、5册(9-13卷)、圆光大朴顺浩的收藏本等都是残本。
  “部分翻译本”:有翻译第43-50回的《赤壁大战》(总8);翻译第105-120回的《大胆姜维实记》(1922年刊,总16回); 摘选翻译第37-50回的《华容道实记》(总16回); 还有摘选翻译第36-50回的《三国大战》(总16回)等。
  “翻案本”(改作本):有《关云长实记》、《赤壁歌》、《山阳大战》、《张飞·马超实记》等。其中《山阳大战》与《赵子龙实记》同种异本,《张飞·马超实记》是据《三国演义》第27-73回添削而作。[11]
  之后,朝鲜末期的甲午更张(1894年)使西洋文化大量传入韩国,令朝鲜小说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即“新小说”出现。这样,长期与韩国古典小说形影不离的中国古典小说,才结束了它在韩国小说史上的特殊地位。到了日本殖民时期,《三国志演义》的情况也渐渐减少。1945年光复以后才慢慢地开始再次兴盛。
  从以上自朝鲜时代以来翻译出版的状况来看,相当多的翻译家翻译过《三国志演义》,这一点使得《三国志演义》在韩国的古典小说史上,相比别的外国小说来说,占有很高的地位。如此大量的翻译本,形成了广泛的读者群,《三国志演义》好像成了韩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以说是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我们可以在《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卷三中发现到最早的记录情况。而更早的记录还没有发现,因此不敢断定确切的传入年代。但从当时的出版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因此,可推定传入年代大概是1522年-1560年间。
  在朝鲜时代,中文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本人收集整理的“现收藏于韩国主要图书馆的古书目录”中,关于《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已达数十种,翻译作品也有数十种。在韩国收藏的版本大半都是金圣叹编、毛宗岗评的清代中后期的版本,出版此书的中国书局有“扫叶山房”等数十家。其中,在上海出版的版本甚多,可知当时朝鲜与上海的交流相当频繁。
  《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日本殖民地时代以后到目前为止翻译出版的版本也曾多达70余种。此类翻译本大半都是以毛宗岗本为母本,翻译的方法主要是缩简或过分的意译及部分创作,因此与原本相比颇有差异。但是,从普及中国古典小说的角度来看,也不能低估它们的功劳。最近忠实于原文的翻译作品显示出有所增加的趋势。
  
  注释:
  [1]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丛考》,亚细亚文化社,2001年版。
  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批评资料丛考》,学古房,2003年版。
  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的出版和研究资料集成》,亚细亚文化社,2008年版。
  [2]《后周书,东夷传,高句丽条》。
  [3]《老乞大》,韩国学中央研究院[C-138],47a-7b)。
  《老乞大》:从高丽时传下来的中国语会话册,朝鲜时代世宗下命再编辑,明宗时译官边宪和方孝彦等补充刊行,1册,木版本。《老乞大》有《老乞大》、《重刊老乞大》、《老乞大新释》等三种,谚解本也有三种:《老乞大谚解》、《重刊老乞大谚解》、《新释老乞大谚解》。此外还有《蒙语老乞大》、《清语老乞大》等。
  《清语老乞大》:朝鲜肃宗时崔厚泽等著述的中国语学习书, 肃宗29年(1703年)刊行。
  《老乞大新释》:《老乞大》修订本,朝鲜英祖37(1761年)-38(1762年),1册,木版本。
  《老乞大谚解》:《老乞大》谚解之书。知中枢府李洙等译官, 正祖19年(1795年)重刊《老乞大谚解》2卷,也有崔有世珍谚解本等。
  [4]《古西游记》版本传入高丽的记录也可见于《朴通史谚解》中,因此可证明当时平话本小说也传入的事实。
  [5]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和受容》,亚细亚文化社, 2007年版,第171页。
  [6]朴在渊:《对于新发掘的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语文论丛》44辑,2010年3月。
  [7]洪淳孝:《三国演义研究》,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民国72年[1983年],第167页。
  [8]柳铎一:《韩国文献学研究》,亚细亚文化社,1990年版,第137页。
  [9]李在秀:《韩国小说发展段阶中中国小说的影响》,韩国:《庆北大论文集》第一集,1956年版,第69页。
  [10]朴在渊:《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版,第80-95页参照。
  [11]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和受容》,亚细亚文化社,2007年版,第173-174页。
  
  参考书目:
  [1]《后周书,东夷传,高句丽条》
  [2]《朝鲜王朝实录》.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本)
  [3]《老乞大》,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C-138],47a-7b)
  [4]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台北:广雅出版社,民国72年(1983年).
  [5]金泰俊.朝鲜小说史[M].[图书出版]艺文,1989.
  [6]李能雨.古小说研究[M].半岛出版社,1980.
  [7]柳铎一.韩国文献学研究[M].亚细亚文化社,1990.
  [8]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丛考[M].亚细亚文化社,2001.
  [9]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批评资料丛考[M].学古房,2003.
  [10]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1]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和受容[M].亚细亚文化社, 2007.
  [12]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的出版和研究资料集成[M].亚细亚文化社,2008.
  [13]李在秀.韩国小说的发达段阶中中国小说的影响[A].《庆北大论文集》第1辑,1956.
  [14]洪淳孝.三国演义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83.
  [15]朴在渊.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D].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
  [16]朴在渊.对于新发掘的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A]. 《中国语文论丛》44辑,2010.
  
  (闵宽东 韩国庆熙大学中文系)

《三国志演义》在韩国的传入及出版之研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