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生》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他有理想、有追求,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野心。他在实现人生“欲望”的旅程中偏离了生活的轨迹,但最终在黄土地上重新找回了自我。
关键词:欲望 高加林 人生
不同的人对于欲望有着不同的表现,女性的欲望更多是倾注在情感上,以情感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情感之外的缺失;男性则不然,男性的欲望更多表现在对事业、对权力的追求。对欲的“度”不同,在男女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女性羡慕过度是嫉妒;男性则表现为更强的上进心和野心。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就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上进心和野心。
一、欲望的萌芽
《人生》这部小说完成于八十年代初,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粉碎“四人帮”、恢复国民经济的变革,包产到户的实行,考试制度的恢复,使沉睡的大地苏醒。而像高加林这样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正是时代变革的生力军,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生存状态。
高加林出身于中国传统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地上,虽高考落第,然而知识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向往现代文明,高家村的闭塞和愚昧坚定了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决心。
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的高加林,幻想着某一天他可以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并最终走出农村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现实却粉碎了他的梦,他民办教师的位置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代替。他梦想脱离黄土地的路被堵塞了,高加林无奈而被动地接受了现实。他努力试图证明自己具有一个优秀的庄稼人的最重要品质,穿上最破烂的衣服,疯狂甚至于拼命地劳动,但内心却是躁动不安的。
高加林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并没有因为从民办教师的位置上下来而熄灭,相反内心经常涌动着的是离开黄土地的热切渴望。与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巧珍的爱情,使他品味着生活的甜蜜,而随之封闭的、愚昧灰色的生活冲淡了它。卫生革命的风波、掏粪的屈辱经历使高加林本已安静的心重新猛烈地躁动起来。高加林的心中燃烧着火焰,望着悄然寂静的城市,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到城里去!“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城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1]
离开高家村,离开黄土地,对他来说或许是精神困惑中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这本身就是他对命运的一种积极反抗。
二、自卑与自尊的性格特征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对自卑情结的内涵做出过界定:他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在阿德勒看来,自卑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
高加林内心深处的自卑,恰恰是他迈向成功路上的激励剑。而强烈的自卑又使他表现出极度的自尊,无论在何时都捍卫着自己的尊严。他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捍卫常常表现为对权势者的蔑视和对不合理的现实的倔强对抗心理。
高加林虽然是从农村考入高中的,但他涉猎广泛,又由于山区闭塞的环境,反而刺激了他爱幻想的天性,因而显得比一般的同学潇洒,眼界宽阔。高中时他曾经钉过一个很大的笔记本,里面虚张声势地写上“中东问题”、“欧洲共同体国家相互政治经济关系研究”等等胡思乱想的“研究”题目。现在他想起来已经有点可笑,但当时的“气派”却把同学们吓了一跳,也让城里的学生刮目相看。
高中毕业,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农村后,成为一名小学的“民办教师”,作为村里极少数的文化人,高加林是极受尊重的。经过自己的努力,高加林成为公社拔尖的模范教师。他挤出课余时间继续学习,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总之,这一时期的高加林是极为骄傲,也是极为自尊的。
然而好景不长,高加林“民办教师”的位置被替代,他彻头彻尾变成了农民。强烈高傲的自尊一下子消失了,他从高处跌落到地面,无奈的他只好接受了现实。
此时的高加林变得极为自卑和敏感,进城卖馍让他难以放下面子,当碰到老同学张克南和黄亚萍时,他极度地敏感,张克南热心张罗着帮他买东西,尽管张克南这些话是出于真城,但对于此时已是农民身份的高加林来说,张克南是在夸耀他自己的优越感。高加林的自尊心立刻被激发出来,精神很快处于一种藐视一切的状态,稍有点不客气地回敬张克南:“要买我想其它办法,不给老同学添麻烦!”[2]此时的高加林,经历了人生路上的自尊到自卑,又因深深的自卑感强烈地捍卫着自己的自尊。
当叔父高玉智转业,成为地区劳动局长,那个曾经把他从“民办教师”位置上撤下来的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为了拍高加林叔父的马屁,暗中帮高加林转换了身份,使高加林一夜之间,由一个“满身黄土”的农民变成了“县委大院的干部”,高加林高兴得如醉如狂。
高加林虽然兴奋不已,但同时多少也有点惴惴不安,善良、正直的品性使他厌恶自己是靠“走后门”当上国家干部的。但高加林自信的是,同那些靠走后门儿谋求职位的人不同,他是有才华的。在当上县通讯干事后,他勇于进取、忘我工作,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冒雨采访……,很快在县里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各种才能很快在这个天地里施展开了,地区报和省报已经发表了他写的不少通讯报道,而且他还在省报的副刊上登载了一篇写本地风土人情的散文。
身份的转变使高加林重新找回了自尊,同时也赢得了城里漂亮姑娘黄亚萍的爱情,他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高加林享受着城里人的恋爱、生活,他幻想着美好的未来。然而,生活对每个人又都是公正的,正当高加林沉浸在事业和爱情成功的喜悦中时,有人揭发了他“走后门”参加工作的问题。一夜之间,他又从“天上”跌到了“人间”。一度高高在上的高加林,刹那间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三、重回自我的高加林
高加林在“欲望”中不断地挣扎,但却没有被欲望所吞噬,最终突出重围,重新找到了自我。在得知被退回农村后,高加林没有去求他那个当地区劳动局长的叔叔,甚至拒绝了黄亚萍同他一起回农村的建议,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平静地回乡当农民。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之所以能引起兴趣,就在于他一方面能显示出具有各种属性的整体性,而同时在这丰富中他却仍是他本身。高加林的人生充满了矛盾,其中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元素,但他是生活的强者,也是卓然独立的自己。
高加林接受的黄土地文化,使他依然保持农民的淳朴。这也是他最终没有被农村抛弃的原因。他能够认识到: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到了今天这个下场。小说开头引用柳青的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3]幸运的是,在人生的岔道口,高加林走错了一小步,但不是无可救药,最重要的是他能够重新站起来,找回自己的人生。
正如德顺老汉所言“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4]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高加林只有扎根于土地中,在深广的黄土地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在德顺爷爷、父老乡亲的安慰和鼓励下,他眼里又升起了希望的“火苗”。
高加林一心向往城市生活,但骨子里还是乡情难舍。它既质朴无华又丰富复杂。高考失败,回到农村,他没有倒下;工作被撤,巧珍嫁与他人,他没有倒下;骨子里的自尊使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强精神,他即使退回故土后,也还会像树苗一样重新找到扎根的位置,使自己更茁壮地成长。
总之,高加林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的自尊自强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在黄土地上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新时期农民的典型。在“高加林式”的青年身上具有的强烈的自尊心理和顽强的自强精神,在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今天,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注释:
[1][2][3][4]路遥:《人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20、开篇、147页。
参考文献:
[1]A·阿德勒.挑战自卑[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李莹.奋斗的悲剧和不同的结局[M].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
[3]郭成芳.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M].山东外语教学,2004,(3).
[4]张克立.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M].固原师专学报,2001,(3).
(杨海荣 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 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