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91

[ 苗珍虎 文选 ]   

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

◇ 苗珍虎

  摘 要:文学理论课程应加强文学性、实践性教学,通过趣味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等方面的讲解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的能力和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增强文学理论的文学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文学理论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文学理论 趣味 审美 人文 有效教学
  
  文学理论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应加强文学与理论的融合,但长期以来文学概论的教学多数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灌输,对于“文学性”层面联系分析得不够,导致学生既对相关的概念、理论一知半解甚至莫名其妙,同时也对文学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领悟。理论一旦缺少与文本的联系,必然会造成舍本逐末。文学性与文学文本应是文学理论的基础和焦点,但现在的文学理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偏离,文学理论已经不再是 “文学”理论,正如姚文放所言:“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文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文学互不相干。”[1]
  加强理论引导和传授是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定性所需,但如何将理论和文本结合来有效的阐述理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则是更加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加强文学性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的比重还有待加强。文学性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强调文本创作及其社会生活对理论的检验作用,有利于促进理论的指导意义,“文艺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重建文艺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有机、积极的学术联系”。⑵文学理论的有效教学,可在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一 、趣味性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本接受,兴趣都是很重要的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梁启超明确指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⑶钱锺书也认为:“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⑷“理、事、情、景”是“诗文之道”,但只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方法,而文学的趣味性则是文学的灵魂。
  文学理论课程的理论属性决定了理论需要深入拓展,但趣味性不应和文学理论的理论深度有根本的冲突,教师讲解时如果仅注重理论的阐述与拓展而无相关的趣味解读,学生的接受效果就很难保证,文学理论的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
  培养好学生的审美趣味,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文本,并通过文本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提升文学品味、理论修养和人格境界。
  (一)鲜活的语言运用
  首先,农村文化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适当引用倍增教学效果。
  韩少功《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中绪非爹对海南岛上空的中美撞机发表的口头社论堪称农村文化语言的经典:
   “屁!你相信么?你以为他们飞机上的炸弹真是没捆好,一不留神滚下来一个?飞机上捆炸弹,总不会是用草绳捆吧?起码要拿六码丝(一种农民所熟悉的铁丝)来捆吧?……最后说是赔钱。谁知道真的赔了没有?再说,他美国反正是有钱,扯几张票子不碍事。就当是摸了你老婆的屁股,赔五块钱,输钱没有输气呵。你拿他如何办?”
  飞机犁一路去,轮船又犁一路回,到现在,一块降落伞的布也没找到。你们说那个飞行员是不是也有点蠢?未必手机也没带?打个电话回来呵!说我在哪个弯角,省得这么多人耽误瞌睡呵!”(《意见领袖》)
  以农村习见的普通事物和行为方式来推想高科技产品的性能,虽然技术层面上是幼稚的可笑的,但这种农村文化语言对时事的批判,体现的却是纯朴的爱国主义激情,也真切地反映出民间百姓的是非观。
  其次,选择文学名家的通俗语句来阐述相关要点。如对诗歌知识的分析,可以余光中的分析为例,就诗歌的含蓄,余光中说“ 今天你以中国为荣,明天中国也将以你。”句末省略了“为荣”,这就是诗歌的含蓄性,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诗歌的平仄问题,余光中列举了中国文化中的成语表达:说“千军万马”而不说“万马千军”,说“张三李四” 而不说“李四张三”等常见的口语表达,符合的规律就在于合乎平仄,合乎韵律之美。
  (二)适当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促进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在每学期开学初的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多媒体,然后由学生自己上讲台试讲。同时通过学生自己精心备课,可以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有经验的教师还会将学生上课情况拍摄下来,然后截取片段有针对性的进行评点和探讨,这种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对学生锻炼师范生基本技能也是很好的促进。如果这种方法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尚有难度,那么可以以“我最喜爱的一本文学名著”为题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精品阅读意识,避免一些有文字无文化的读本。对同学提及较多的武侠小说,特别是金庸的小说,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文学意蕴与文化内涵,如“降龙十八掌”与《易经》;“凌波微步”与曹植《洛神赋》;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与江淹的《别赋》等。
  
  二、 审美性
  
  审美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审美体验是主体精神意志的提升,是对自我价值与意义的领悟与肯定。可以从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语言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是一种对文本形式、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直观感受,是生活直觉基础上的艺术感悟。就“有意味的形式”而言,文学话语的表达效果应从多个层面加以说明;
  音韵效果: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亮;“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随园诗话》卷六)
  “响”、“ 亮”强调的都是音节的高昂明朗,阅读能琅琅上口,从而有助于诗歌气韵流畅。
  含蓄蕴藉:
  《左传》记载:在晋师大败秦师的情势之下,“秦伯犹用孟明”。清代散文家魏禧认为,文中“犹”字实具五层意思:孟明之再败、孟明之终可用、秦伯之知人、时俗人之惊疑、君子之叹服。一个“犹”字意蕴丰富,既准确突出了人物性格、历史事实,也强化了文本接受者由衷的赞叹、敬佩之情。
  联想与想象的心理特征与表意功能:
  范仲淹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有歌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后来范仲淹接受朋友李泰白的建议,将歌中的“德”字改为“风”字。之所以这样修改,吴奔星的解释较为精当:“要辨别此歌的‘德’不如‘风’,应从我国古代诗歌特有的虚实美学着眼。”范仲淹的歌“开端和结尾,不过十六个字,写的都是自然风景,用的是务虚的想象;而突然在务虚之中夹杂务实的联想‘德’字,便和整体虚写自然风景的气氛或色彩颇不协调。李泰白改‘德’为‘风’,把狭隘的实词‘德’调整为广泛的虚词‘风’,才符合严先生的高风亮节……”⑸
  对文学语言的审美感知是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前提和基础,在语句的音韵、含蓄及其虚实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全的审美理想。
  (二)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优秀的文本能够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郑板桥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陈廷焯《词坛丛话》评曰:“读板桥词,使人龌龊消尽。”
  审美鉴赏寻求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与净化,但由于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本的领悟理解深浅也不同。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对杜甫《春望》的解读就比较深刻:“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读者人生阅历、生活实践、艺术素养千差万别,对作品的感受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性。《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如对杜甫的《秋兴》八首,很多文人骚客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袁枚却表示“毫无意义”:
  “余雅不喜杜少陵《秋兴》八首;而世间耳食者,往往赞叹,奉为标准。不知少陵海涵地负之才,其佳处未易窥测;此八首,不过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者也。如曰‘一系’,曰‘两开’,曰‘还泛泛’,曰‘故飞飞’;习气太重,毫无意义。”(《随园诗话》卷七)
  
  三、人文性
  
  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文学理论应该关注以人为本、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具有悯农意识的优秀文本,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和海德格尔对梵高的名画《鞋》的解读都是这方面的经典佳作。以后者为例,海德格尔深情地赏析道:
  从鞋之磨损了的、敞开着的黑洞中,可以看出劳动者艰辛的步履。在鞋之粗壮的坚实性中,投射出她在料峭的风中通过广阔与单调田野时步履的凝重与坚韧。在这双鞋里,回响着大地之无声的召唤,呈现出大地之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以及大地在冬日田野之农闲的荒芜中神秘的冬眠。⑹
  梵高的农鞋融合了乡村习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田垅、谷物、冬日、面包……海德格尔在农妇的鞋子中看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贫穷生活的诗意承受,体现了作者对农村贫穷的人道主义关怀。
  就文体而言,当下乡村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与文化批判的非虚构特质而成为人文关怀的典型文学体裁。散文方面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刘醒龙的《一滴水有多深》、莫言的《会唱歌的墙》、夏榆的《白天遇见黑暗》、耿立的《藏在草间》等,都体现出对乡村生活的内蕴把握和价值意义的探寻,具有鲜明的悯农、亲农的情感倾向性。
  报告文学方面如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张立的《一个打工农民的死亡标本》、刘元举、康锦达的报告文学《人民代表冯有为》、曾德强在《关乎生老病死——中国医疗卫生透视》、李昌平的《大气候——李昌平直击“三农”》,何建明的《落泪是金》、黄传会的“三部曲”(《“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贫困警示录》)等,这类报告文学主要涉及农村的贫穷与落后,农民精神的压抑,农民工的辛酸,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农村医疗保障的滞后等,体现出作者深切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忧思。
  文学理论的有效教学,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话语情境。在教学中加强文学性,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对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精神内涵与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释:
  [1]姚文放:《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2]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3]梁启超:《情圣杜甫》,见《饮冰室文集之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4]钱钟书:《管锥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5-1146页。
  [5]吴奔星:《虚实美学新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118页。
  [6]海德格尔著,余虹译:《艺术作品的本源》,见《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苗珍虎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223300)

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