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小说最优秀的典范之一。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从宏观角度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具体地反映中国社会乃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士人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了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本文将从“矛盾”入手来剖析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孔乙己 矛盾 形象
孔乙己生活的晚清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思想文化都经历着巨大震荡的转型期,现代文明已经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而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在思想和物质上都无力对抗西方列强的侵袭。许多有识之士奋起变革,但是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仍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反动势力也疯狂地对抗进步的潮流。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大动荡时期,像孔乙己这样徘徊在旧秩序之中的读书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这种环境塑造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变现为几组矛盾,如能抓住这几组矛盾来解读人物形象,既能很好地理解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又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站着喝酒”与“穿长衫”的矛盾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一出场,作者就用“矛盾法”给他定了位。“站着喝”表明他生活穷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羡慕上层,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喝酒方式与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实际上,他和更多的知识分子一样,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想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跻进真正长衫客的行列。封建制度带给他的的确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2.“窃书”与“不能算偷”的矛盾
孔乙己爱慕虚荣,死要面子,当别人嘲笑他“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为了自圆其说,便自欺欺人,用“窃书不能算偷”的荒谬逻辑加以搪塞,人物语言的这种自相矛盾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组矛盾最能表现出这个出身下层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考中,那就必须靠劳动来生活。但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同时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充满着这种观念,自然越来越穷,这种人在社会上最终会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他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时,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极力争辩,死也不承认自己是偷书,还要大言不惭说什么“君子固穷……”,这组矛盾生动而深刻的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
3.“品行好”与“偷窃”“欠十九个钱”的矛盾
孔乙己是“好吃懒做”“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但孔乙己最后“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从表面看,孔乙己的品行的确不好:好吃懒做,偷窃,但这些不是孔乙己的本质,而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恶果。偶尔偷窃是为生活所迫。“欠十九个钱”也是因为无力偿还,但这些不能掩盖其善良的本质。作者从现象与本质的两方面揭示了孔乙己自身的善与恶、真诚与虚伪的深刻矛盾,描绘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4.“大约”与“的确”的矛盾
文章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一对矛盾的副词,“大约”意在强调模糊性,“的确”意在强调准确性。说“大约”,因为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的确”言其必死无疑。备受精神与肉体摧残的孔乙己在那个凉薄的社会里只能是死路一条。作者用这一矛盾笔法深刻揭示了主题思想。
5.孔乙己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
孔乙己自我看来,清白而高人一等,懂得“之乎者也”,懂得“茴”字的四种写法,可谓“人才”。而“周围的人”看来,他却好吃懒做,迂腐,没有任何地位,是人们无聊生活的“笑料”。作者通过两种评价的巨大矛盾,不仅写出了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且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悲剧。
总之,通过以上几组矛盾,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实际上,孔乙己是穷苦的知识分子,他的性格除穷酸之外,还有孤独,善良,恳切、赤诚的一面,作品中写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这有力地写出了孔乙己精神上的孤独,他在周围人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
可笑而又可怜的孔乙己,封建制度是把他拖进人生苦海的竹竿,但他却把它看作拯救自己脱离苦海的稻草,他虔诚地信奉着统治阶级宣传的封建思想,衷心维护着科举制度,但从他那里得到的却是难以磨灭的精神与肉体的累累伤痕。他心中没有对人生的幻灭,但他的一生却不可救药地走向了幻灭。
参考文献:
[1]林志浩.鲁迅研究(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希凡.〈呐喊〉、〈彷徨〉思想与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华玉琴 河南省夏邑县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4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