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意境悠远,哲理深刻,《赤壁赋》是这瑰宝中的璀璨明珠,以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形象化的精妙说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和情理的熏陶。诗人的处事态度,对生命的认识,对名利的感悟,以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给我们当代人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坦然旷达 珍爱生命 淡泊名利
《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表现了诗人旷达乐观的处事态度。审美《赤壁赋》,感悟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情怀,从中也能体会到文章留给我们当代人的启示和思索,在当前物欲横流,人们普遍以权、钱、享乐为人生价值衡量标准的社会环境里,我们从中找寻到了生命的积极意义和真实的人生。
一、坦然面对有悲有喜的人生
苏轼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宦海沉浮,两遭流放。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仕途人生而言是一个低潮,政治上的一落千丈使他的人生陷入绝望的困境中,然而,仅仅经历了短暂的惊恐,他的心态就迅速恢复了正常,心胸历平静而至旷达,不耿耿于冤屈,不戚戚于困境。在废黜黄州的困顿处境中,诗人把黄州当做是心灵的憩息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的滋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困境中突围,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然而,这巅峰的背后是苏轼面对小人的从容,是黄州清苦生活的坚持,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的过程有悲也有喜,在困境与坎坷面前,需要我们每个人冷静坦然的面对。他的这种旷达也正是千古绝唱《赤壁赋》的主旋律: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说举酒属客,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鹭横江,水光接天”的境界里翱翔,“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思想的解脱由此而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享受的是解脱之后的欢乐。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情绪由喜转悲最后入乐[1],他用他的文章告诉我们,他在黄州悠然自得!
放眼现实,生活的脚步总是不那么平坦。股市的暴涨暴跌,楼市的风云变幻,彩票的神秘莫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你一夜暴富,还是倾家荡产,我们都要坦然冷静面对,不因一时的盈利而忘乎所以,不因一时的亏损而一蹶不振。如今,就业形式严峻,失业也司空见惯,在繁重的生存压力下,更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暂时的困境中寻找出路,从坦然旷达中寻找自信和乐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我们要学会面对!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已经为我们总结了人生的逻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让我们以旷达的胸襟,坦然面对有悲有喜的人生吧!
二、珍爱生命,认真生活
文章的第三段,举例曹操,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是的,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看,人生不过是其中的一瞬间罢了,“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面对客人的困惑,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开出了一副精神解脱的良药:从变化的一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从不变 的一面看,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由此,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感慨。
首先,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不必为生命的渺小和短暂而恐慌。衰老、疾病无不可以导致生命的结束,英国作家劳伦斯在《鸟啼》中,坦然看待生命与死亡,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勇敢的面对死亡,积极的生活。其次,正因为生命是一种如此的短暂的自然现象,我们更应当珍爱我们的生命,认真的活着,度过短暂而美丽的人生,不要一遇到挫折就让生命的脆弱暴露无遗。据报道,湖北省广水市高考第一天,一男生因为承受不了高考压力跳楼自杀。2010年6月25日,安徽一18岁女孩担心高考没考好,燃烧课本将自己重度烧伤。6月27日,武昌一女孩高考查分后,感觉成绩不理想,投江轻生。看到这里,我们为他们扼腕叹息,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步,少数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考生竟然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给亲戚朋友带来了无尽的哀伤。而又有多少人像失意高考生那样,因为困难、挫折、失意而轻生,不仅给父母子女留下伤痛,还给社会造成更大的负担。因此,珍爱生命,认真活着,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20岁时下肢不幸瘫痪的史铁生,从地坛的荒废和母亲的焦虑中获得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从小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用假想的三天光明向世人表现了她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法西斯迫害下的犹太少女安妮在集中营中仍然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生命之于我们,就是一个传奇,我们没有理由不珍爱自己的生命,没有理由不认真的活着。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珍爱生命,同时还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远离暴力,酒后不驾车,红灯停,绿灯行,一个简单的遵守,让他人的生命多了一份保障。护送老人儿童过马路,路遇伤者奋力抢救,为病人义务献血,同样谱写了尊重他人生命的乐章。
古诗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的唯一不允许我们自己践踏自己,更不能漠视他人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认真生活吧!
三、淡薄名利,完美自己的人生
被贬黄州的苏轼常常认真检查自己过去的言行,深思自己个性上之得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求得心灵上的平衡。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⑵。这段时间,地方人士常约他去玩耍与饮酒,这对他受伤的心,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所以苏轼的心情也平静多了,他开始适应脱离事非之地的平淡生活,并体会到了入仕以来从未有过的欣慰,更让苏轼淡泊了名利。《赤壁赋》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无穷无尽,任你享用。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显示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与个人欲望扩张的时代,市场经济形式下,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为官者淡泊名利,能够抗得住金钱美色的诱惑,克己奉公,清正自律,造福一方。而那些被名利冲昏了头脑的,居功自傲,贪图享受,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的悲惨下场。做学问者淡泊名利,能够潜心研究,严谨治学。“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象征,更是淡泊名利的典范。钱学森曾讲过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诠释了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他要求免去一切荣誉称号,把奖金捐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钱学森的心里,“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正是他的淡泊名利,才使在航天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普通人淡泊名利,就会多一些生活的快乐。不因怀才不遇而怨天尤人,不因暂时的得失而牢骚满腹,做到得意时不轻狂,失意时不沮丧。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在朴实无华的心境中生活,于寂然中品味人生的艰辛,于宁静中净化自己的灵魂,感受平常人生的喜悦。
淡泊名利并不是不思进取,不敢追求,实际上他们在踏实沉稳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不被虚名浮利诱惑,保持自己的特性,活出自己的本色.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纵观全文,《赤壁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超脱物外的意境之美,更多的是启迪人生的哲理之美,它像嘈杂尘世中一处宁静的港湾,尽显着悠闲与从容,启示我们坦然面对有悲有喜的人生,启示我们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启示我们不要被名利所累,活出自己的实实在在的人生。
注释:
[1]吴功正:《古今名作鉴赏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2]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马传侠 江苏邳州铁富高级中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