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鲁迅的《祝福》和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不同文化视野下的两个悲剧,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形象——看客。笔者选取这两篇文章,从“看客”的相似之处和“看客”身上寄托的文学理想以及创造“看客”形象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寻求这两个文本所塑造的“看客”形象的同质和异质因素。
关键词:看客 鲁迅 雨果 启蒙思想 浪漫主义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和必修四中,有这样两篇文章,他们是两个不同文化视野下的悲剧,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形象,但并未因此而令人产生重复厌倦之感,反而留给读者一个值得回味、不断欣赏的空间,那就是鲁迅的《祝福》和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看客。比较两位作家的文章,我们会发现看客的形象绝非只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普遍存在。他们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内涵,本文将着重论述鲁迅和雨果所塑造的“看客”形象的同质和异质因素。
一、看客形象的同质
首先是无聊者。这里的“聊”是指“依靠”,确切地说是精神寄托。无论是《祝福》中特地寻来听祥林嫂讲阿毛故事的人们,还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从早上九点钟就聚拢来看刑罚、怎么也赶不走的观众,他们的精神都极度空虚。
当祥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地向大家哭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许多人都发生了新的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男人的没趣,女人陪出的眼泪,老女人的好奇都归结到一点上:满足。然而这些赚来的眼泪只是情感暂时的释放,满足之后又发生了新的趣味:揭别人的“伤疤”。
再来看那些前来观看伽西莫多鞭刑的人群,雨果是这样写的:“人群很快聚拢来,最后那四个军警被挤得太厉害,便只好不止一次地用马屁股和鞭子把他们‘赶开’,这是当时人们的说法。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他们用观看刑台——一个十法尺高的中空的水泥台子——来消磨时间。”……这些描写展现了看客们的无聊,刑台上稍有风吹草动,他们马上以最快的速度赶来观看,可见在他们心目中没什么比看人行刑更重要;由于围观者太多,把执行任务的军警挤得厉害,军警们用鞭子驱赶看客们,并且不止一次地驱赶,可观众依旧等候观赏。观看刑台成了看客们填补乏味生活的兴奋剂。
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缺失导致了鲁迅和雨果笔下人们精神上的无意识、麻木,行为上的扭曲。这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手法,一针见血地体现出这个时代、地区、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
其次是无知者。《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说:“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在这里柳妈不仅自己是受害者,更是把祥林嫂推向深渊的无意识的帮凶。祥林嫂的遭遇不但没有引起和她一样处在社会底层人们的同情,就连她的死,也没有在鲁镇荡起一丝涟漪。短工淡然的一句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便是看客们无知的写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境遇比祥林嫂好不了多少,一方面用冷漠、麻木在“吃人”,另一方面却在不知不觉中同样遭受凌辱摧残,在“被吃”。
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看客们发表了很多“高论”,但其中没有一句是探讨伽西莫多罪行的。也许我们并不奢望这些看客们能在宣判书读完后洞明事实真相,但是他们连有关这次行刑的正义性的讨论也没有(例如他该受罚,因为犯了……的错误等),可见他们不仅被当权者蒙蔽,并且自己对此也并不关心。我们听到“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此类对犯人残疾形象的嘲笑;“你什么时候才会在百尺黄泉下把你的大钟顶在头上呢,可恶的敲钟人?”此类对伽西莫多恶毒的诅咒;在犯人要水喝时扔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此类对伽西莫多没有丝毫同情的欺侮;以及“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这般无厘头的谩骂和无理由的怨恨。他们只想看伽西莫多受刑后的痛苦表情以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只想在言语上炫耀一下自己是多么的“合群”,只想通过这种观看“丰盈”自己的生活。
最后是无个性者。无论是鲁迅笔下的男人、女人们、老女人们……还是雨果笔下的妇人、老妇、跛脚……看客作为一个整体形象,是面目模糊的影子,事实上,他们只是一些象征性的符号, 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根本不具备鲜明的个体特征。看客本来就是由许多没有个性的人组成了统一的个性,由许多胆小如鼠的人组成的一个可怕的整体,由许多没有思想的人组成的一种思想,由许多没有意志的人组成的一种意志,由许多不太可恨的人组成的一种可恨的势力。事实上,无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无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 无意识就是他们的意识,无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看客们的群舞是用喧哗的声音表达的。他们“挤”作一团,他们并不论自己所看的是什么东西,只要是有很多人扎堆,就要去凑个热闹,以示自己并非“被冷落的人”。他们“说”作一团,一个人的声音其实是很多人的声音。心里想得到的要说出来,“善意”地说出来;心里想得到却不敢说的要遮遮掩掩透露出来。眼神也是一种声音,锐利的刀划过的声音。众语喧哗是一片海洋,窒息了“被看者”,淹没了“被看者”。
二、看客理想的异质
鲁迅和雨果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的文学主张,所以作者寄托在看客身上的文学理想也不尽相同。《祝福》中的看客给人以绝望之感,使读者在艰于呼吸视听中寻找疗救的注意,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看客笼罩着人性的温情,让读者在微笑时流下感动的热泪。
鲁迅所处的年代,没落的封建文化余孽未除,国家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认为国民最大的不幸在于他们的冷漠麻木不觉醒,他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祝福》中的看客大多麻木,身受压迫而不自知,仍对看他人的悲剧乐此不疲。他们对待与自己一样的受压迫者非但不能抱以同情,反而更希望看到他人的悲惨境地以满足自己麻木的灵魂,给自己的糟糕生活带来一丝“安慰”。所以鲁镇上那么多人会“特地”来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然后抹几滴眼泪满足地离开。这种询问并不是带来安慰,而是对他人不幸生活的亲自认证;这几滴眼泪不是给予同情,而是故意显示自己的“仁慈”,同时为自己相对不错(其实同样受人压迫)的人生感到庆幸。所以鲁迅站在启蒙文学的立场上,站在唤醒民众的立场上,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着力揭露“国民劣根性”, 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丑的恶的活生生地抛出来让人看个清楚,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改良不幸的人生和社会,进行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
雨果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政变斗争的政治风云,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领袖。他认为盲目模仿古代是非常荒谬的,在新时代里,文艺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古典主义有着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不可逾越的规定,有着将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截然分开的做法。而雨果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身旁,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还认为文艺的真实“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所以雨果笔下的看客身上美与丑、善与恶并存,他们心中的善可以被唤醒,他们是可以被教化者。如果说看客们先前的调笑,向犯人投石子的行为是灵魂中“恶”与“丑”的直接暴露,那么在看了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给伽西莫多喂水这一动人的情景后,观众也都被感动并拍手喊“好极了”的话语则是他们内心向善的充分体现。正是人的这种真实本性给“教育”“感化”以机会与希望。雨果还非常强调写作者在反映客观现实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可以这样说,是雨果主观的理想使这群本身“无聊”的看客有了可以转变的契机。作者借这群小人物表达了对社会的看法,那就是世界是善与恶的角逐场,爱、善良、仁慈是能够改造社会、拯救人类和创造奇迹的。只要人的善的本性没有完全丧失,在合适的条件下,有时是某个契机,人是会向着善发展的。雨果在对看客们“怒其不争”的叹息中仍然没有对他们失去信心,仍然将“人性的温情”笼罩在他们身上。他们“被感动了”,是爱斯梅拉达的“魅力”,也是雨果浪漫的人格理想:不绝望,不放弃,社会总在向光明走去。所以我们会在微笑时流下感动的眼泪,在绝望时看到希望的曙光。
三、看客创作的出发点
一样的看客,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变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雨果将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创作的始终,他始终关怀着人民大众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呼唤正义,企图用道德感化来解决社会矛盾。他更多的寄希望于抽象的道德和正义,以浪漫主义的笔触轻抚众生,通过对真、善、美的呼唤,唤醒每个人心中的人性美。鲁迅继承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他的作品洋溢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和高度的唤醒国民精神的热情,但他又不单单是继承雨果对不幸人民所给予的同情,他更多是一种揭露,是一种把国民的劣根性展现出来给大家看,抱着强烈的批判精神,意在唤起民众自觉的觉醒。
其实无论是鲁迅还是雨果,虽然他们塑造看客的形式不同,但出发点是相同的。两位作家都怀着对美的理想和道德进行创作,认为文艺负有民族的使命、人类的使命,要真实充分地写出伟大,伟大充分地写出真实。他们都以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道德关怀和社会关怀,以文艺的教育作用,通过美感作用,改造人的灵魂,改造整个社会,在人类的灵魂中再燃起理想,培养起一代社会新人。时代变了,地域变了,而对文化和人性的思考,这两篇文章的书写却没有改变。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思考,这是两位作家留给读者不断回味、深入探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现代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3).
[2]柳鸣九译.雨果美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
[4]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5]孙艳.美与丑的看台——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看客说开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0,(03).
(陈琼 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