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03

[ 朱恒林 文选 ]   

杜甫律诗“起”的艺术浅析

◇ 朱恒林

  摘 要:杜甫律诗成就有唐最大,特别是其“起”的艺术更是堪称典范。主要几点是:一、形式方面,严谨细致、对偶工整;形似非对、实是妙对。二、内容方面,交代时地、以作铺垫;紧扣题意、概括全篇;气势雄伟、突兀有力;设疑置问、引人思考。
  关键词:杜甫 律诗 起的艺术
  
  清代王士祯说过:“律诗贵于发端。”近体诗结构一般特别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布局,其中又以“起”最为关键。杜甫是近体诗创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律诗,代表了我国近体诗创作的最高成就。杜甫律诗“起”的艺术价值很高,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本文拟对杜甫律诗中几种常见的“起”的方式试作探析。
  
  一、形式方面
  
  一般的律诗首联不对偶,但是杜甫的律诗具有高超的艺术手段,很多律诗首联对偶,许印芳在《律髓辑要》中明确指出过这一特点:“起句对仗,杜甫多此。”这种情况有可从两个角度去探讨。
   (一)严谨细致 对偶工整
  《旅夜书怀》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堂成》的“背郭堂成萌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九日登梓州城》的“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放船》的“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四滩”、《阁夜》的“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登高》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去蜀》的“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些对偶的特点是上下联对偶严整,属于所谓工对。上下联的句式几乎完全一样,内部结构相同,甚至可以做到上下联相对应的两个字的词性、词义范围都相同。这里以《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例来做说明。上下联分别有三个主谓结构组成,上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下联是“渚清”、“沙白”、“鸟飞回”,上下联主谓结构分别相对;另外该例上下联对应的每两个字的词性、意义范围相一致。上下联显得整齐匀称。
  (二)形似非对 实是妙对
  前述形式,上下联对偶整齐划一,已经很美,可是杜甫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可能觉得这样对偶有时会有呆板之嫌,因而他要更加的锤炼字句,对出更加绝妙的首联对偶形式来。这就是形似非对而实对,整齐匀称中显得精巧和灵动。如《春日怀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杯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用的是散文笔法,语势流畅;但细加品味,上下句又构成工整的对仗:“白也”对“飘然”,可谓妙绝;“诗无敌”对“思不群”,也极为工整。无怪乎孙琴安在《唐五律诗精品》感叹道:“‘白也’二字,原为《檀弓》中语,杜公引入五律,以之发端,竟成绝调,试观古人五律,何人有此发端?”
  再如《九日蓝田崔氏社》: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白发还吹帽,笑见帝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首诗历来受到诗评家普遍的好评,吴农祥甚至将它推为“毕竟杜律第一”(《杜诗集评》)。首联的两句形似“双峰之并峙”,而神则似“一水之正流”。“老去”对“兴来”,“强自”对“尽君”,都十分工切;但上下句的语意却衔接自然,一气流贯而下,语言形式与语义内容之间充满着一种弹性张力,整中寓变,堪称以对仗工稳之形运散文交流动之神的佳句。
  
  二、内容方面
  
  (一)交待时地,以做铺垫
  首联先交代时间与地点,是为下文写景、叙事或抒情做好铺垫。因为无论是景物的描写,还是事情的叙述,或是情感的抒发,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环境。这种写法是杜甫律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开篇方式。
  如《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为携。
  这首诗以《野望》为题,一开篇就交代野望之地“山北水西”,与野望之时“仲冬风日”。以下两联紧承而来,颔联写远望之景:“山连越嶲”、“水散巴渝”;颈联写近望之景:“独鹤舞”;“饥乌啼”;结尾处则抒发野望之情:“极目伤神”,欲携酒以消愁。诗中野望之景与野望之情都是从首联所交代的特定时空中自然生发而来的。
  再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间,第一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作者的“催”字用得好,形象地说明冬天夜长昼短,给人一种光阴荏苒,时间逼人。次句天涯,指明地点夔州,充满沦落天涯之意。接下来后面三联就围绕着这种特殊的背景抒发内心的凄清之情。
  首联点出时间、地点,在杜甫的诗中还有许多,再举出若干以作佐证。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亲友》的首联:“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上句点的地点“苍梧野”,下句点的时间“秋”。
  《草堂即事》的首联:“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上句点的时间“建子月”,下句点的地点“老夫家”。
  《至后》的首联:“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上句点的时间“冬至后”,下句点的地点“剑南”。
  《野望》的:“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上句点的地点“山北”“水西”,下句点的时间“仲冬风日”。
  《客至》的首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干脆直接在首局就点名地点“舍南舍北”和时间“春”。
  (二)紧扣题意,领起全篇
  杜甫律诗常常首联紧紧抓住题旨,以领起全篇。
  如《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首联扣题很有特色。不明说春,而是以“花”、“鸟”点之;不明说宿,而以“栖”“隐”“暮”衬之;不明说左省,而以“掖垣”代之。首联对应题目,虽一字不说,但是一字不漏。以下几联则描写夜宿左省的所见所闻所思。金圣叹批曰:“此诗之妙,妙于将题劈头写尽,却写已意,得大宽转。”(《杜诗解》)
  再如《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起笔不凡,首联两句既点明了题意,又通过“昔闻”、“今上”的对照寄托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年光空逝、壮气蒿莱的迟暮沧桑之感。颔联写登楼所见的雄伟景象。颈、尾联则表达了登岳阳楼所引发的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恨。诗人抚今思昔,怅触万端,凭轩北望,涕泗交流。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正是由开篇的一联所奠定的。
  再如《悲秋》: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此诗以“悲秋”为题,开篇即从情景两端入手,紧扣题意,振起全篇。仇兆鏊《杜诗评注》评曰:“首句,悲秋之景;次句,悲秋之意。”金圣叹《杜诗解》中更进一步逐句作了分析:“一句秋,二句悲,三句秋,四句悲,五句秋,六句悲,七句秋,八句悲。”此诗开篇就道破题意,烘染出一种浓郁的“悲秋”气氛,以总摄全篇。
  其他如《宿府》的开篇:“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一句点的“府”,一句点的“宿”,然后中间二联一气贯注,逐层生发,结尾处“强移栖息一枝安”又归结到“宿府”题意。前后呼应,气韵流传。
  《蜀相》的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开头直书丞相,有尊蜀为正统之意。(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开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前句“收蓟北”点明地点,抓住题中“收河南河北”,后句中“闻”字点明题中“闻”字。
  (三)气势雄伟,突兀有力
  冒春荣在《葚原说诗》中说:“起联须突兀,须峭拔方得题势,入手平衍,则通身无力气矣。”杜甫的律诗首联就常常给人境界阔大,气势不凡的感觉。
  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开篇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闻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再如《咏怀古迹—之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的起句气势描绘了一幅“群山万壑”沿着湍急的江流飞泻而来,直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伟的图景。诗人有意凭借高山大河的雄伟景观来映衬明妃悲剧价值的不朽。气势也如群山高耸,振人心魄。
  再如《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绛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的首联上句写白绢上腾起风霜之气,下句点明是画鹰在展翅带风。诗人运用倒插法,有力的刻画出“画鹰”的生动气势,紧紧抓住读者的身心,从而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四)问句开头 以引思考
  设疑置问,既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诗文结构方式。它往往并非有疑而问,而是有意通过设疑置问的方式以引人注目,启人深思,让读者通过对问题的思索去领悟诗中表达的意旨,杜甫非常擅长运用这种方式来表情达意。
  如《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首联以问答开篇,上、下两句,一引一发,互为呼应,追慕之思,沧桑之感,尽蕴含于这一问一答之中;同时这也为后面的写景与抒情拓展了表达空间。
  再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首句用起兴的方法,以“凉风”开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气氛。次句不说自己心境,却提出:“君子意如何?”表现出杜甫对朋友李白的关切的心情。诗人客居,李白遇赦,同是天涯沦落人,杜甫对李白关心甚至超过对自己处境的伤感。
  杜甫律诗中以设问方式开篇的就有30多首,形成一个鲜明的特点。 比较出名的有《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中的“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赠别何邕》的“生死论交地,何由见一人” 、《西京》的“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其一)》的“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 《客夜》的“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等。这些首联都把内心种种微妙而又细腻的情感变化通过开篇设疑的方式来表达的,这种方式既便于切入题旨,渲染气氛,又有助于引发读者联想,激起情感共鸣。
  人们一般会说,万事开头难。杜甫诗歌,特别是律诗,其开头都给人行云流水的感觉,似乎没有“难”的痕迹,这并非说杜甫不“苦”,而是表现杜甫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非凡的创作诗歌的艺术造诣,成就堪称典范。历来诗论家评价很高,把杜甫推崇为集大成者,这实在确当。杜甫律诗的起承转合各个方面的艺术性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仅仅浅层次的分析其中“起”这一个方面,本人今后还将继续努力,对其他三个方面也作分析研究,以期对诗歌发展事业作出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2]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姜书阁.史学广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57.
  
  (朱恒林 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 222300)

杜甫律诗“起”的艺术浅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