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57

[ 齐培赞 文选 ]   

多种手段诉悲情

◇ 齐培赞

  摘 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能被历代传诵,经久不衰,笔者认为这应该与白居易善于在文中运用多种手段诉说内心悲情密不可分。
  关键词:白居易 悲情 景物 曲子 形象 多种手段
  
  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能被历代传诵,经久不衰,笔者认为这应该与白居易善于在文中运用多种手段诉说内心悲情密不可分。
  
  一、借景物诉悲情
  
  当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往往会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寄寓此中。遍观《琵琶行》中的景物描写,无不被白居易涂抹上一层凄凉的色调。
  诗歌开头,白居易精心营造了一种秋夜送客的肃杀氛围。主客二人出现在“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的送别环境中,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白居易的感伤之情却充溢于那飘飞的荻花、瑟瑟的秋风和清冷的月光之中。
  诗歌第二段,白居易详细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之后又有一处简要的环境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妙我们暂且不论,演奏结束,接踵而来的不是白居易的直抒胸臆,而是与断肠之曲相应和的凄清的环境的呈现,读者完全可以从这轮惨白的江月中、从这无声的境界里领略到琵琶女内心的哀愁,从而为下文白居易与琵琶女情感的深层次共鸣打下良好基础。
  诗歌第三段写琵琶女年老色衰,终被遗弃,每天孤守空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顿觉“绕船月明江水寒”,凄清的月光与冰冷的江水包裹着的,是一颗被那个重色重利社会揉碎的心灵,琵琶女内心痛苦不言自明。白居易写到这里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把笔触转向对自己“谪居卧病”之地环境的描写:“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与繁华京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江州潮湿得近于发霉的住宅、绕宅丛生的黄芦和苦竹,每天萦绕耳畔的是啼血杜鹃令人心碎的叫声以及远处山谷中传来的猿猴阵阵凄厉的哀鸣。阅读至此,读者已经能够发现,破碎的心不只属于琵琶女,更属于与琵琶女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的白居易。诗人正是在文中借助这几处简要的环境描写,实现了对内心悲情的尽情抒发。
  
  二、借曲子诉悲情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不论古今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有灵犀,就能产生共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到《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到《梁祝》的悲欢,更何况白居易与琵琶女此时拥有同样的心境,感受自然更为强烈。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琵琶女调弦校音之际,“未成曲调”,白居易已经感受到弦声饱含情感。正式演奏,白居易对琵琶女演奏过程展开详细描绘:起初“轻拢慢捻抹复挑”,情感发展平缓,随之而来的是“嘈嘈切切错杂弹”,情感渐趋激烈,后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先“滑”后“涩”两种意境,介入悲情表述,进而由“冷涩”到“凝绝”,声音渐歇,内心悲情点滴积累,越积越厚,最终无法压抑,如火山般爆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对琵琶女演奏展开详细描写的过程也是白居易与琵琶女情感取得深层次共鸣的过程。面对此情此景,白居易仿佛感到自己长久以来漂泊无依的孤独心灵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避风的温馨港湾,面对知音,他怎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情感交流机会,于是请琵琶女再弹一曲,还要为她翻作《琵琶行》。“千年宴席,终有散时”,听完曲子,白居易已是青衫泪湿。这一场景,很好地传达出白居易内心的悲情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三、借形象诉悲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并没有直接对自己个人遭际作出详细交代,但读者却可以透过文本感触到他内心深处的悲愁。这恐怕缘于白居易在文中运用了曲笔,借对与自己有相似遭际的琵琶女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进而实现了对个人悲情的间接抒发。
  诗歌正文详写了琵琶女由盛入衰的人生经历: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且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琵琶女生活中充满欢乐。“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待到琵琶女年长色衰,早被五陵年少抛却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好景不长,又被重利轻别离的丈夫无情抛弃,琵琶女孤身一人,独守空船,整日以泪洗面。由此,读者自然会联想到白居易的凄苦经历:白居易早年曾任左拾遗,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可尘世太污浊黑暗,白居易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被贬之后,表面上在江州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就才华而论,白居易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弃儿,他满怀的仇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也化解不了,他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漂泊的人生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在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读者借此自然而然地就能领会到白居易悲凉的心境。
  可以说,白居易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抒发个人悲情,使之立体化地加以呈现,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应该是《琵琶行》历代传诵的一大原因。
  
  (齐培赞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456463)

多种手段诉悲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