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60

  

旷达与沉郁 两重词的境界

◇ 马 原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他们的怀古名作。这两首词因其作者人生经历、性格特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的不同,而折射出不同的魅力。比较这两首词,可以探索苏、辛二人词境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怀古词作 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就表明这两首词在宋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笔者就这两首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异之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探讨苏、辛二人词境的差异。
  
  一、词人不同的人生经历
  
  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来看,《念奴娇》“大江东去”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此时经历了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心情极为复杂:一方面,他仍然“奋励有当世志”,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另一方面,苏轼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但又拿不出具体意见,只能从理论上反对,心情难免郁闷,但他又是文学家,所以可以通过诗词抒发心中之气。随着所受政治迫害越多,释道思想越成为他排遣心中郁闷、慰藉心灵的精神支柱。以致形成苏词豪放之中透着旷达的风格。
  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的写作背景则与之有异。他的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正值韩侂胄掌权,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遂起用长期闲居、年过六旬的辛弃疾。辛弃疾与苏轼相同,也遭受到政敌的诬陷和弹劾,也有着“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的矛盾心理。但他又与苏轼的文人气息不同,他是领兵打仗的帅才,可南宋的偏安政权又不让他去领兵驰骋疆场,心胸受到压抑。词的意境诚然是悲伤沉郁的,可贵的是他在苦闷中依然高举昂扬奋进、不甘屈服的精神旗帜。这首词便如实地反映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二、词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陈廷焯曾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过:“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1]确实,虽然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但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具有的是文人、哲人的豪情,而辛弃疾是将帅、兵家的雄心。同是不得志,苏轼可以旷达,而辛弃疾则是沉郁悲慨。
  在苏词中,“坡仙”性格随处可见。所谓“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着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在《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是此篇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他所欣赏的往往是古之达者,但并不过多沉湎于他们的悲剧之中,功名富贵对他不过是过眼云烟。而辛词怀古意在抒发兴亡之感,常将古之英雄用来自比,深陷于古人遭遇中难以自拔。他才会吟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千古佳句。
  
  三、作品的谋篇布局不同
  
  《赤壁怀古》起笔便将慷慨激昂,豪迈不凡的情感融入词中。紧接着,借助于飞动峥嵘的气势、壮观雄奇的场面展示了一幅“挟海上风涛之气”[2]的立体画卷,烘托出一个改变历史命运的英雄人物。最后联想到自己的忧患余生,功业无成,感情由高昂跌入沉郁,以佛家的超化思想道出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以脱俗之语来对待人与历史的关系,力求旷达清逸。
  苏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凌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创作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作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释然自我,慰藉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3]
  《永遇乐》以词人登览来表现爱国思想,通过咏古来明志。当年“金戈铁马”,而今只余“斜阳草树”。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正反衬了眼前忍辱苟安之可悲。同时讽劝主战的韩侂胄谋定而动。词人以廉颇自比,“凭谁问”三字寄寓了无尽的感慨:有驰骋纵横的理想,有报国无门的怨愤,有壮志难酬的无奈。全词沉郁顿挫,带着些许悲凉,全无苏轼的旷达和清空。
  辛弃疾词善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使结构富于变化,摇曳多姿。如同是吊古,写孙权时,先写他千古英雄的风流,后写“雨打风吹去”;以寻常起笔,再追叙英雄的非凡功绩。全文情感表现跌宕起伏而毫无板滞之弊。辛词特别善于将浓郁的情结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将忧时爱国的悲愤之情化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辛酸怀古中,将壮志未酬的怨悱之情融入“凭谁问”的抑塞不平中,使全词的意境更为深邃。
  
  四、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4]宋人胡寅《酒边词序》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5]他对苏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来,苏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于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6]他给予了苏词非常高的评价。苏轼在前人或同辈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基础上,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借鉴“诗”的题材、境界入“词”,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于词,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以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恢宏壮阔的画面。以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苏轼致力于词的题材与境界的开拓,的确做到了“诗词一体”,他所作词的题材、境界与诗几乎别无二致。
  辛弃疾的“熔经铸史”,使他的词散文化倾向十分浓,我们先看他的一首《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们读这首词,就像听稼轩在说话,词作到像说话一样,那平缓的形式之下往往寓着更大的悲痛。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情。《永遇乐》“赤壁怀古”中,词的上阙借古意以抒今情,比较轩豁呈露。而在下阙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意深而味隐。词人豪爽的英雄本色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同,他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五、作品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对苏词和辛词的不同,王国维一语中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7]。苏词的这种旷达风格是通过与之对应的艺术手法来体现的。辛词的豪放风格并不是全用直露的豪放语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多种角度、多种形式来体现。
  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长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物象。词人既渲染了它的磅礴气势,同时又将它作为联系历史和现实、空间和时间的纽带,它自身所具有的物象美和象征义,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开掘,使全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8]。
  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善用典,一气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典故,特别是在用刘义隆草率北伐之典时,还套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之典。连用典故来借古喻今,表现了爱国思想及个人的不幸遭遇。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可圈可点。
  要了解“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酒边词序》)的苏词和“横绝六合,扫空万古”[9]的辛词,就必须结合他们各自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潜心细读和揣摩他们的作品才能对两位大家的风格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注释:
  [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清]王士慎:《花草蒙拾》,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5][宋]胡寅:《酒边词序》,张伟、李泽淳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
  [6]刘熙载:《艺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清]徐釚:《词苑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9][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马原 江苏南京财经学校 210001)

旷达与沉郁 两重词的境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