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2期 ID: 148188

[ 华玉琴 文选 ]   

气势雄浑的千古绝唱

◇ 华玉琴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这是一首四言诗。开头两句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出第一次观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六句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出海的博大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可以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毫无雕琢的痕迹。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人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特别是诗的末尾,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广阔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前边的描写是写实,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水相连,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虽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并不多见。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使海与天浑然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的,这就是通过客观景物与主观想象的结合构成的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种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之作。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为了极写诗人那“沧海”般的情怀,抒发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很好地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另外,曹操现存的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一言以敝之,《观沧海》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壮阔的胸怀。曹操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被称为“千古绝唱”。
  
  (华玉琴 河南省夏邑县商丘幼儿师范学校附中 476400)

气势雄浑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