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01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 隆 胜

  怎样培养概括能力呢?阅读文章或段落时,要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起来,了解作者想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摸清篇章文段的指向性,看看作者让段落和篇章指向哪个点,这个点就是文段的段意或篇章的主题。
  先举一个段落的例子: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叶圣陶《苏州园林》
  这一段落中提到的事物不少:梁、柱子、门窗、栏杆、墙壁、屋瓦、檐漏、花。全段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是要介绍它们各自的造型特征吗?不是。是要介绍它们之间的搭配组合吗?也不是。全段指向的集中点是“色彩”,那么,段意应概括为:苏州园林色彩的特征。再联系整篇文章看,全文要说明的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本段是全文的一部分,材料要为中心思想服务,这一段一定要介绍苏州园林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以上段意的概括是正确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确,“概括段意”的说法是合理的。如果几段内容相似,要找它们的共性,可以叫做“归纳”。
  下面以《孔乙己》为例,谈谈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对其进行了外貌描写,并点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不难看出,孔乙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缘人、多余人,作者的锋芒已经指向了科举制度。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他将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高兴时脱口说出“不多了”之类的白话,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是个读书人,又要端起读书人的架子,改说“多乎哉?不多也”,足见其迂腐,说明他受科举思想毒害之深。小伙计、酒客们对他的冷漠与取笑,说明他们也同样被毒害了。孔乙己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而被打致残,最终致死,这在众人看来,他是活该的,因为丁举人家的东西是偷得的吗?丁举人打一个“贼”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可见,科举考试的中与不中,是读书人等级的重要依据,这种等级观念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的矛头所指向的科举制度,就是全文的集中点。因此,《孔乙己》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挞了上层阶级的冷酷无情,揭示了旧社会人们精神上的麻木和冷漠。
  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经常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这是培养概括能力的好时机。当然,概括能力不是孤立的,它通常需要与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相结合,由此促进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各类考试当中,考察概括能力的题型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直接问:“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就此再举一个例子。阅读下文,概括主要内容: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要概括主要内容,先要看全段各句的指向性。首句,提出问题。第二句,回答问题。第三句,具体解说第二句。第四句,将第三句的“分”汇成“总”。末一句,由“这样”二字承接第四句,核心是说“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因此人漂而不沉。
  各句分析完了,再看全段。全段概括为“死海海水的浮力大”好不好?不好。因为各句没有指向这个点。文段并没有写“这样那样东西扔进死海总是浮起来”,或“用测浮力的仪器去测量,得出死海浮力大这个结论”。如果概括为“死海海水中有丰富的矿物质”好不好?也不好。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告诉大家这里有可开发的矿产资源,之所以写这些,是为了说明“海水的咸度高”。全段的主要内容应概括为:死海海水的咸度高。——这句话,既回答了段首提出的问题:“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又是段首之外下面几句话的总括。所以,这才是最佳答案。
  综上所述,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进行阅读答题时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隆胜,教师,现居广西百色。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